概述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细菌是一组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本属细菌种类很多,可达200余种,主要有铜绿假单胞菌(Ps.aeruginosa,通称绿脓杆菌)、类鼻疽假单胞菌(Ps.pseudomallei,又称类鼻疽杆菌)、鼻疽假单胞菌(Ps.mallei,又称鼻疽杆菌)、荧光假单胞菌 (Ps.fluorescens)、嗜麦芽假单胞菌(Ps.maltophilia)、腐败假单胞菌(Ps.putrefaciens)、斯氏假单胞菌(Ps.stutzeri)和洋葱假单胞菌(Ps.cepacia)等。 鼻疽假单胞菌肺炎(pseudomonas mallei pneumonia)是由鼻...[详细]
病因
鼻疽假单胞菌是两端钝圆、细长,稍弯曲棒状的革兰阴性杆菌,大小不一,(2~5)μm×(0.5~1)μm,多孤立,有时成对排列,无动力,无荚膜,不形成芽孢。本菌为需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pH6.8~7.0,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以生长,加入4 %甘油生长良好。在马铃薯培养基上能产生一层淡黄色蜂蜜样菌苔,以后逐渐变为棕红色。本菌生长较缓慢,一般需48h。本菌能产生两种抗原,即特异性多糖抗原和共同抗原(蛋白质成分),后者与类鼻疽假单胞菌有相同抗原,可出现交叉凝集。本菌不产生外毒素,其菌体内毒素的蛋白质部分即鼻疽菌素(mallei),能使感染动物产生变态反应,可作为皮试抗原用于诊断。若将分离的细菌直接注...[详细]
发病机制
人因接触病畜或染有致病菌的物品而受感染,也可因吸入含有致病菌的尘埃或气溶胶,经呼吸道感染。本菌含有鼻疽菌素能使感染动物产生变态反应。主要病理改变为呼吸道、皮肤、肌肉等处出现蜂窝织炎、坏死、脓肿和肉芽肿。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不一,随感染途径不同,可分为皮肤疽、鼻疽和肺疽3种。潜伏期一般为数小时至3周,平均4天,甚至延迟至10年之久。 1.急性鼻疽 以畏寒高热急骤发病,当致病菌侵犯肺部时,可造成大叶性或支气管性肺炎、肺脓肿、渗出性胸膜炎和脓胸。通常伴有寒战高热、胸痛、咳嗽、咳痰(痰可为血性)、全身肌痛、头痛等症状。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或肺实变体征及相应的胸腔积液体征。如损害局限于皮肤感染部位,可出现急性蜂窝织炎,局部肿胀,继则坏死及溃破,形成边缘不整、创底灰白的溃疡,并覆有灰黄色的渗出物。可并发淋巴管炎或所属的淋巴结炎,偶有颈部淋巴结及脾大。严重者形成结节性脓肿,破溃后可形成瘘管,排出红色或灰白...[详细]
并发症
合并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升高,并可出现核左移。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可达95%以上。
其他辅助检查
X线胸片表现为肺野内斑片状阴影,边缘模糊,有时可见空洞形成。在败血症合并肺炎时,表现为不规则结节状改变,呈双肺弥漫性播散,可互相融合,也可形成空洞。还可出现胸腔积液以及病程后期胸膜纤维化等。
诊断
本病临床表现较复杂,常不易诊断。主要根据有无与病马类直接或间接的接触等流行病学接触史;血培养、痰液或脓液培养获阳性结果;分离菌施特劳斯反应阳性;血清凝集反应滴度1∶160以上,或补体结合试验滴度达1∶20,均有助于本病诊断。
治疗
1.一般治疗 病人需隔离。分泌物、排泄物及换药的敷料纱布应彻底消毒。对急性感染者应给予对症及支持疗法,慢性化脓灶应切开引流,但需谨慎小心以免感染扩散。 2.抗菌治疗 磺胺类、四环素、氯霉素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均有一定疗效。磺胺嘧啶疗效良好,剂量为80~100mg/(kg·d),分4次口服,疗程3周。一般推荐链霉素(1~1.5g/d)与磺胺嘧啶(4~6g/d)或四环素(2g/d)联合应用,直至症状消失。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不断增多,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哌拉西林、妥布霉素、亚胺培南(依米配能)等抗生素具有较好的抗假单胞菌作用,有望替代上述几种常规药物治疗鼻疽假单胞菌感染。
预后
急性期常因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发生循环衰竭而死亡,若不治疗其病死率在90%以上。
预防
主要措施是:①对病马应立即处死并深埋。对病马污染的马厩、马场及饲养用具,应用漂白粉等彻底消毒。应用鼻疽菌素点眼试验,可以鉴别出感染和未感染的马类,一般应进行2~3次以提高检出率。曾与病畜接触的马,即使鼻疽菌素点眼试验阴性者,亦应隔离3周观察。②对从事马匹工作的人应进行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对病人应特别注意排泄物、分泌物及被污染物品的消毒。③对从事鼻疽杆菌检验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注意无菌操作与消毒,以防感染。对可疑受染者进行医学观察3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