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科室: 精神科
- 别名: 乙脑伴发的精神障碍
- 症状: 暂无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暂无
- 相关疾病: 躯体感染伴发的精神障碍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简称乙脑)伴发的精神障碍是指由蚊虫媒介传染的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并在此基础上出现的精神障碍。流行性乙型脑炎常在夏秋季流行,起病急剧,好发于儿童。病变部位在脑实质,以广泛炎症为主要病理改变。近年来发病率明显下降,病死率小于15%,约1/4的重症病人可遗留神经精神症状。
病因
是由乙型脑炎病毒(为一种嗜神经性病毒)经蚊媒介传染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发病机制
以脑实质的广泛性急性炎症为主,尤以大脑皮质、中脑、脑桥、基底节和延髓较重。肉眼可见软脑膜大小血管的高度扩张与充血,并由于充血、水肿与颅内压增高,可出现海马沟回疝或小脑扁桃体疝,因此常导致病人死亡。显微镜下可见神经细胞的退化变性和坏死,胶质细胞增生及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1.躯体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 (1)初期:发病在1~3天内,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发热,1~2天内体温可达39~40℃。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轻度意识障碍,如倦怠、嗜睡等。 (2)极期:发病第4~10天,主要表现为高热、抽搐、昏迷、呼吸衰竭等。神经系统体征通常1周内达高峰,可见震颤、痉挛、各种不同的瘫痪、腱反射消失,脑神经障碍、脑膜刺激症状以及自主神经障碍尿失禁或尿潴留等。 (3)后期:可遗留有迟钝、流涎、失语或口齿不清、震颤、共济失调、不同程度的瘫痪或表现单纯性意识障碍,手足徐动症、癫痫大发作或杰克逊癫痫,此时病人可伴有癫痫性格。帕金森综合征的...[详细]
并发症
参见传染科流行性乙型脑炎。
实验室检查
符合传染科流行性乙型脑炎实验室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同流行性乙型脑炎相关检查结果。
诊断
一般可根据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参看传染科相关章节),并参考流行季节(多在夏秋两季)以进行诊断。 1.起病急,明确的发病季节和感染史。 2.明确的躯体症状和神经系统体征,如高热、脑膜刺激征等。 3.精神症状以意识障碍为主,可伴有精神运动性兴奋、幻觉、妄想、感知综合障碍和紧张综合征。后遗症状以人格改变、智能障碍、行为异常为主。 4.实验室检查可见脑脊液压力升高,白细胞升高,补体结合试验、血清抗体试验呈阳性等。
治疗
1.内科治疗为主,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1)支持疗法:防止水、电解质平衡紊乱,预防并发症。 (2)对症治疗:如控制脑水肿,激素疗法或使用促大脑代谢剂。 (3)抗病毒治疗: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 2.精神症状的治疗 对精神兴奋及幻觉妄想的病人,可给以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奋乃静和氟哌啶醇等。必要时可给以肌内注射。如精神症状较轻可选用安眠镇静剂如地西泮(安定)、氯氮卓(利眠宁)等。 3.后遗症状的治疗 可进行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等。对运动障碍的病人,应早期给以被动的和主动的运动训练。对人格变化及智能障碍病人,须进行特殊教育及训练。
预后
轻的病例在意识混浊或昏迷持续数天后意识开始好转,经2~3周即清醒。严重病例可由昏迷而死亡。即使恢复,也常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如人格的变化或严重的智能障碍。其他精神症状可以残留1~2年。
预防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乙脑的流行季节是夏秋季节,预防的关键是在此季节到来前抓好灭蚊工作,这是预防乙脑和控制本病流行的一项根本措施。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措施。因为猪是乙脑传播的主要中间宿主,因此还要加强对动物宿主的管理。有效地降低乙脑发病率就可减少因流行性乙型脑炎伴发的精神障碍。为做好预防控制工作,降低乙脑发病率,保护人民健康,卫生部印发了。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卫疾控发[2004]75号),是预防本病的纲领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