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老年人心脏性猝死(senile 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指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意想不到的,在症状开始1h内发生的自然死亡。在美国,据估计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每年20~40万例,占所有心血管病死亡患者的50%以上。发生心脏性猝死后,复苏的成功率估计只有20%左右。并且估计有80%的心脏性猝死患者不能活到出院,而幸存的患者有50%在3年内死亡。由此可见,心脏性猝死是危及人民生命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应引起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高度警惕,并早期进行有效的预防治疗。
病因
1.冠心病 冠心病(急性缺血事件,慢性缺血性心脏病)是心脏性猝死的最常见的原因。对心脏性猝死的尸检发现,大约80%的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病变,大约2/3以上的患者为2支或3支以上的病变。心肌梗死后伴有左心功能下降或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2.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的心脏性猝死率为2%,在伴有室性心律失常时心脏性猝死率可明显增加。而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中心脏性猝死更常见。大多数学者报道,肥厚性心肌病的年病死率为3%~4%,其中大多数为心脏性猝死。在肥厚性心肌病患者,下列情形为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高危因素:①年龄较轻,在30岁以下。②曾有晕厥病史。③既往有心...[详细]
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目前已知,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机制主要为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也有一部分人为突然发生的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心脏破裂等。 (1)缺血性心律失常:一般认为,心室颤动是多发的折返小波引起的持续性快而不规则的心室激动。心室颤动的发生必需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条件,即异步和分离的局部波前兴奋,传导延缓和心室不应期缩短。这些变化,在缺血的心肌中均可出现。 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急性心肌缺血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后陈旧性病变并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如果急性心肌缺血发生在心肌梗死后瘢痕愈合的边缘心肌,则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更高。在急性心肌缺血时,局部心肌...[详细]
临床表现
心脏性猝死的经过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即前驱期,终末事件开始,心脏骤停和生物学死亡。不同的患者各期表现也有明显差异。根据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统计36例冠心病猝死患者发生猝死时即时表现,36例中意识突然丧失者20例,其中8例伴有抽搐,晨间洗漱死于卫生间1例,洗澡时死亡1例,在睡眠中死亡6例,突然心前区疼痛、喘憋、腹部不适随即在20min内意识丧失者8例。由此可见,在发生心脏性猝死的前数天到数月,有些患者可出现心前区不适、心悸、气短、乏力等非特异性表现。但亦可无前驱表现,直接发生心脏骤停。而有些报道佩带动态心电图的猝死患者,当时心电记录多为心室颤动,说明心脏骤停时多为心室颤动。部分患者先有心脏缺血...[详细]
并发症
猝死可引起酸碱和水电解紊乱可再发心肌梗死等。
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黏稠度正常。
其他辅助检查
1.心电图 目前已知,心肌肥厚是心脏性猝死的标志性心电图。QRS波群高电压和侧壁导联明显的间隔部Q波的出现可能是猝死的危险因素。大面积前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心电图出现右束支阻滞,6个月的猝死风险约30%。 2.动态心电图(Holter) 动态心电图可使39%~82%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得到诊断,并能了解室性心律失常的频度、复杂程度、昼夜节律等变化,尤其是心肌梗死和严重的冠心病患者。动态心电图发现的室性心律失常对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有明确的预测价值。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随着室性心律失常的复杂性和频发性而增加。 3.运动试验 有研究表明,运动试验对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有一...[详细]
诊断
1.病史及体格检查 有些心脏性猝死的患者在发病前数分钟或数天可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有的呈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有的发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所以,如冠心病、心肌病或弥漫性心肌炎的患者出现以上症状应高度警惕,防止发生心脏性猝死。 2.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 近10年来,大量研究表明,心率变异性与心脏性猝死之间存在肯定的相关关系。在心率变异性指标中,SDNN<50ms为心率变异性高度抑制,SDNN<100ms为心率变异性中度抑制。如心率变异性受抑制,提示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增加。 3.Q-T离散度(QT di...[详细]
治疗
心脏性猝死的紧急治疗:①心肺复苏(CPR)。早期、有效的措施至关重要(具体措施请参阅心肺复苏)。②进一步的心脏生命支持(ACLS)。早期除颤对改善存活至关重要。大约40%心脏性猝死患者在医务人员到达时发现有心室颤动。目前至少有两个正在进行的前瞻性随机临床实验,研究胺碘酮在院外心脏性猝死患者对电击难治性心室颤动中的作用。有一个实验的初步结果提示胺碘酮是这类患者急诊治疗的有效药物。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性治疗包括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治疗。 1.一级预防治疗 (1)识别有心脏性猝死危险的个体:可联合使用心脏性猝死的多种预测因素。 (2)药物和外科、经皮技术:鉴于大多...[详细]
预后
老年人猝死预后主要取决于抢救是否及时及基础病情况。但成功率低。
预防
1.针对病因和各种可变的危险因素进行预防治疗。如戒烟、酒,降压,降脂等治疗。 2.临床中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机制主要为室颤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因此,对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关键就是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一般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一级预防指在有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但尚无临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人群,应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如无禁忌证,应用β-受体阻滞药。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充分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洋地黄和利尿药的基础上应用β-受体阻滞药。二级预防指临床上已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又无明确原因(如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低钾、低镁、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