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长期的过度饮酒,通过乙醇本身和它的衍生物乙醛可使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而导致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hepatic disease),包括酒精性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酒精性肝炎(alcoholic hepatitis)、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和肝硬化(hepatocirrhosis)。在欧美国家,酒精性肝病是中青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临床表现多样,初期通常表现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酒精性纤维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严重酗酒可诱发广泛肝细胞坏死甚或肝功能衰竭。
病因
酒精性肝病与饮酒的时间长短、量的多少和酒的品种有关。一般每天饮酒量>40g,连续5年即可造成肝损害。大量饮酒在20年以上,40%~50%会发生肝硬化。乙醇量换算公式为:乙醇(g)=含乙醇饮料(ml)×乙醇含量(%)×0.8(乙醇比重)。 正常人24h体内可代谢乙醇120g,长期饮酒超过机体的代谢能力,可引起酒精性肝病。酒精性肝病的发生主要是乙醇和乙醛的毒性作用所致。乙醛为高活性化合物,能干扰肝细胞多方面的功能,如影响线粒体产生ATP、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排泌,损害微管,使蛋白质、脂肪排泌障碍,而在肝细胞内蓄积。同时,乙醇、乙醛被氧化时,产生大量的还原型辅酶I,既可促进脂肪的合成,又可...[详细]
发病机制
酒精性脂肪肝可见部分或所有肝细胞有大泡性脂肪浸润,呈空泡状、胞核偏边,偶见毛细胆管内有胆栓,很少伴有炎症反应。酒精性肝炎的病理变化有肝细胞气球样变、坏死、脂肪变性、酒精性透明小体(Mallory body)等,还有炎症细胞浸润,纤维增生等。酒精性肝硬化,一般为小结节性,常有纤维化和假小叶形成,还可有脂肪肝、酒精性肝炎的某些改变。
临床表现
酒精性脂肪肝常无症状或仅有轻微不适,一般可有肝区不适、易疲劳等,肝大,质地柔软,有压痛。酒精性肝炎者通常有食欲减退、乏力、恶心、呕吐、消瘦等。肝、脾肿大,肝区有压痛等,重度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等。酒精性肝硬化与病毒性肝硬化类似,一般有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蜘蛛痣、肝掌、男子乳房发育颇为常见。晚期可见有腹水、食管静脉曲张、肝功能衰竭等。
并发症
酒精性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肝功能衰竭、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等。
实验室检查
血清胆红素和AST和ALT在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硬化中轻度升高,而在酒精性肝炎时,明显升高,AST/ALT比值常大于1。γ-GT、AKP亦明显升高,以γ-GT更为明显。而血清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肽(PⅢP)、纤维结合蛋白、层粘连蛋白随纤维化的程度加重而明显增高。其他如血清IgA、尿酸、乳酸盐、三酰甘油等升高,血糖和血镁下降。
其他辅助检查
酒精性脂肪肝的超声显像表现为肝实质弥漫性细点回声,深部肝组织回声递减。
诊断
根据饮酒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不难做出诊断,必要时,可行肝穿刺活检。 符合酒精性肝病临床诊断者,其临床分型诊断为: 1.轻型(亚临床型)酒精性肝病 有长期饮酒史,但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肝组织学表现为非特异性变化或基本正常,缺乏乙醇透明小体和中性粒细胞浸润。 2.酒精性脂肪肝 病变主要在肝小叶,低倍镜下肝小叶中1/3以上肝细胞脂肪变性,无其他明显组织学改变,未作肝活检者,影像学检查(CT或B超)有脂肪肝特异性表现。 3.酒精性肝炎 如未作肝活检,临床诊断应符合下列诊断标准和附加项目中3项或以上,诊断标准:①饮酒量增加可作为发病或恶化的诱因;②AST...[详细]
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①减轻酒精性肝病的严重度;②阻止或逆转肝纤维化;③改善已存在的继发性营养不良;④治疗酒精性肝硬化。 治疗的首要方法是立即戒酒。戒酒、足够的热量、维生素、蛋白质,适当休息是本病的治疗原则。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者应予静脉内补充热量,补充多种维生素包括B、C、K族等,同时应予叶酸肌注。同时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肝纤维化时,中医药、多非饱和卵磷脂、秋水仙碱等可试用,肝硬化时,治疗与病毒性肝硬化相同。而糖皮质激素在酒精性肝炎中的应用尚有争议。
预后
酒精性肝病临床病理阶段不同,则预后不同。酒精性脂肪肝一般预后良好。如能及时戒酒和治疗,酒精性肝炎多数可恢复,但重症者预后较差。酒精性肝硬化者的预后决定于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坚持戒酒以及治疗的情况,一般优于其他原因的肝硬化。
预防
主要措施是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