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胆囊恶性肿瘤中胆囊癌(carcinoma of the gallbladder)占首位,其他尚有肉瘤、类癌、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巨细胞腺癌等。因后者均属少见,故本章主要讨论原发性胆囊癌。 女性较男性多2~4倍。多见于50~70岁。
病因
胆囊癌患者伴胆石病者占60%~90%,胆石病患者中患胆囊癌者占3%~14%,因此一般认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病与胆囊癌的发生密切有关。胆汁淤积、胆固醇代谢失常、炎症性肠病、遗传因素、性激素、X线照射、胆汁内的致癌因子、良性肿瘤恶变等也都被假设为胆囊癌的发病因素,但均无可靠的证据。目前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
胆囊癌可分为肿块型和浸润型。其病理组织类型以腺癌为主,占80%~90%左右,未分化癌10%左右。鳞癌及鳞腺癌5%~10%。 胆囊癌主要通过淋巴转移,手术时发现已有淋巴转移者25%~75%;其半数以上癌瘤可直接播散到邻近器官,其发生的频率依次为肝、胆管、胰、胃、十二指肠、网膜、结肠和腹壁;血行播散者不到1/5。
临床表现
胆囊癌起病隐袭,早期大多无症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酷似急、慢性胆囊炎或胆石病,应注意鉴别。右上腹扪及块物者约占半数。晚期可出现肝大、发热、腹水和贫血等。
并发症
并发症有胆囊感染、积脓、穿孔,以及肝脓肿、膈下脓肿、胰腺炎、胃肠道出血等,也可与附近胃肠道形成瘘管。
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试验 血清胆红素升高,早期以直接胆红素为主,晚期间接胆红素亦升高。血清转氨酶升高(主要为ALT),与黄疸不成比例,在黄疸明显时,ALT仅轻度升高。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氢酶(LDH),γ-谷氨酰转移酶(GGT)及5’-核苷酸酶(5’-NT),显著升高。 2.肿瘤标志物 血清或胆汁中癌胚抗原(CEA)及血清CA19-9和CA50测定值在胆囊癌中可升高,亦有助于诊断。有报道胆囊癌组CA19-9为153U/ml,胆石组为67U/ml(P<0.0001),可作为鉴别诊断参考依据。 3.癌基因及癌基因产物检测:癌基因ras和c-erbB-2在胆囊癌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B型超声 是胆囊癌诊断的首选方法,B超对胆囊癌诊断阳性率达60%~80%。通常胆囊癌超声图像有壁增厚型、隆起型、混合型、实块型4种表现。早期当胆囊失去正常形态;胆囊壁局限增厚,表面不平;胆囊壁可见局限性实质性回声团块;内部有低阻抗血频谱时,应高度警惕胆囊癌。同时,B超还可发现肝内外转移灶。肝门部胆管梗阻、肝内胆管扩张、肝门部淋巴结肿大等重要征象。此外,在超声引导下作胆囊直接穿刺造影有助于明确胆囊不显影的原因。针对增厚的囊壁或肿块先作吸引细胞学检查,然后吸取胆囊内胆汁做细胞学检查及生化检查更有助诊断。 2.CT 对胆囊癌诊断率为65%~90%。可定位定性。表现胆囊壁不规则结节状...[详细]
诊断
实时超声为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可见胆囊壁不规则增厚和胆囊内位置固定的不伴声影的回声团块,诊断率50%~90%,应作为首选。超声内镜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及其浸润深度和肝脏、胆道的浸润情况都有一定价值。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CT及MRI都有一定诊断价值。进行ER-CP及PTC时,可同时收集胆汁做细胞学检查。在X线或超声导引下经皮肝穿作直接胆囊造影,成功率分别为85%和95%以上;此外尚可穿刺胆囊壁取活组织做细胞学检查,诊断正确率为85%左右。腹腔镜检查可发现肿瘤结节,并可活检作出细胞学或组织学诊断。腹腔动脉造影的诊断正确率为70%~80%,并有可能发现早期癌。其表现为...[详细]
治疗
首选手术切除胆囊及局部淋巴结。如已侵犯一叶肝脏。则需同时作部分肝叶切除。如累及两叶肝脏及有远处转移,则仅能作姑息性手术。如广泛侵犯胆管引起梗阻者则作胆道内、外引流或放置支架以减轻黄疸。癌瘤切除后以及无法切除者可进行放射治疗和(或)化疗。
预后
能否早诊断、早治疗直接影响其预后。早期术后5年生存率为60%~80%,10年生存率44%。而晚期癌3年生存率为5%~7%。
预防
术后应辅以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有望延长病人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