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 注册

基本信息

  • 科室: 肾内科 
  • 别名: 肾周围炎
  • 症状: 暂无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所有群体
  • 相关疾病: 暂无

概述

肾周围炎(perinephritis)是指发生于肾包膜与肾周筋膜之间的脂肪组织中的炎症。如感染形成脓肿,则称为肾周围脓肿。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埃希杆菌多见。大多由肾痈、肾表面脓肿破裂侵入肾周围组织形成,少数也可由远处炎症通过血行感染直接到肾周围组织。

病因

肾周围炎、肾周围脓肿可由多种致病菌引起,近年来由于广泛应用广谱抗生素,血运感染日趋减少,致病菌昔日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转为大肠埃希杆菌及变形杆菌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次之。其他致病菌还包括许多革兰阴性杆菌,如克雷白杆菌、肠杆菌、假单胞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肠球菌和链球菌在文献上也有过报道。某些厌氧菌如梭状芽孢杆菌、多形杆菌和放线菌也可致病,而且常规细菌培养为阴性。肾周脓肿约25%为混合性感染。

发病机制

感染途径包括:①肾内感染蔓延至肾周间隙。多数肾周脓肿由此途径感染,包括肾皮质脓肿、慢性或复发性肾盂肾炎(由于存在尿路梗阻)、肾积脓、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等。②血源性感染。体内其他部位感染病灶,经血运侵入肾周围间隙。常见有皮肤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③经腹膜后淋巴系统侵入。来自膀胱、精囊、前列腺、直肠周围、输卵管或其他盆腔组织的感染,由淋巴管上升到肾周围。④来自肾邻近组织的感染,包括肝、胆囊、胰腺、高位盲肠后阑尾炎和邻近肋骨或椎骨骨髓炎等。有时为肾外伤以及肾、肾上腺手术后引起的感染。
肾周围炎经及时治疗,炎症可消失、纤维化。如继续发展则形成脓肿,根据其位置不同可引起患侧胸腔积液、肺底部肺炎、支气管胸膜瘘、膈下脓肿及髂窝脓肿等。[收起]
感染途径包括:①肾内感染蔓延至肾周间隙。多数肾周脓肿由此途径感染,包括肾皮质脓肿、慢性或复发性肾盂肾炎(由于存在尿路梗阻)、肾积脓、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等。②血源性感染。体内其他部位感染病灶,经血运侵入肾周围间隙。常见有皮肤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③经腹膜后淋巴系统侵入。来自膀胱、精囊、前列腺、直肠周围、输卵管或其他盆腔组织的感染,由淋巴管上升到肾周围。④来自肾邻近组织的感染,包括肝、胆囊、胰腺、高位盲肠后阑尾炎和邻近肋骨或椎骨骨髓炎等。有时为肾外伤以及肾、肾上腺手术后引起的感染。
肾周围炎经及时治疗,炎症可消失、纤维化。如继续发展则形成脓肿,根据其位置不同可引起患侧胸腔积液、肺底部肺...[详细]

临床表现

如继发于严重慢性肾感染,则有持续和反复发作尿路感染病史。如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有体内其他部位感染病灶(如皮肤感染等)。肾周围炎症进展缓慢,患侧肾区有叩痛。2周后当肾周围脓肿开始形成时,患者有寒战、发热等症状,患侧腰部和上腹部疼痛,肋脊角叩痛,腰部肌肉紧张和皮肤水肿,并可触及肿块。当患侧下肢屈伸及躯干向健侧弯曲时,均可引起剧痛。

并发症

肾周围脓肿若延误治疗,向上穿过横膈,进入胸腔形成支气管瘘。脓肿向下延伸可到髂嵴或腹股沟部,偶尔脓肿越过脊椎侵入对侧肾周围间隙。脓肿压迫输尿管可导致肾积水,脓肿引流后,在愈合过程中,由于纤维组织生长可引起输尿管狭窄。

实验室检查

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培养可发现细菌生长。尿中通常无白细胞或细菌,但当继发于肾感染时,尿中可检查出白细胞。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腹部平片示脊柱弯向患侧,腰大肌及肾影模糊。胸透可见患侧膈肌抬高,活动受限。排泄性尿路造影示患肾显影差或呼吸时移动范围减少,甚至不随呼吸移动。
2.B超 可显示肾周有低回声肿块,具有不整齐的壁,有时呈多房性。在B超引导下对肾周脂肪囊进行穿刺,抽出脓液,即可明确诊断。
3.CT 最有价值,可显示肾周软组织块,中心CT值0~20 Hu,具有一个炎性的壁层,增强后壁层被强化,邻近组织层次不清。肾周筋膜变厚,在脓肿中可见到气体或气液平面。

诊断

肾周围炎及肾周脓肿除根据病史和体征外,还应结合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

早期肾周围炎在脓肿未形成前,若能及时应用合适的抗生素和局部理疗,炎症可以吸收。一旦脓肿形成,自行吸收而愈合的机会较少,应行切开引流术。也有学者认为对小于5cm肾周脓肿应首先考虑严格的抗生素治疗,如临床疗效不满意再考虑手术引流。目前由于腔内泌尿外科发展,也可在B超或CT指引下置管引流,引流术后继续配合有效的抗菌药物。症状好转,体温和血液中白细胞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引流管内无分泌物,复查B超或CT扫描,证明脓肿消失,可作为拔除引流管的适应证。肾周脓肿位于肾周围疏松脂肪组织中,感染不易局限,且常呈分隔的多房脓肿,因此早期确切充分的手术切开引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手术切口部分缝合,脓腔凡士林油纱填塞,术后脓腔换药,使脓腔自内向外愈合,引流充分,避免和减少术后复发。肾周围脓肿若继发于尿路结石而引起脓肾,或者继发于感染的肾积水,该侧肾功能严重损害,应考虑做肾切除术。切开引流术和肾切除术是否同时进行,还是分两期进行,应根据病情决定。[收起] 早期肾周围炎在脓肿未形成前,若能及时应用合适的抗生素和局部理疗,炎症可以吸收。一旦脓肿形成,自行吸收而愈合的机会较少,应行切开引流术。也有学者认为对小于5cm肾周脓肿应首先考虑严格的抗生素治疗,如临床疗效不满意再考虑手术引流。目前由于腔内泌尿外科发展,也可在B超或CT指引下置管引流,引流术后继续配合有效的抗菌药物。症状好转,体温和血液中白细胞逐渐下降至正常范围,引流管内无分泌物,复查B超或CT扫描,证明脓肿消失,可作为拔除引流管的适应证。肾周脓肿位于肾周围疏松脂肪组织中,感染不易局限,且常呈分隔的多房脓肿,因此早期确切充分的手术切开引流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手术切口部分缝合,脓腔凡士林油纱填塞,术...[详细]

预后

如不是继发于肾脏疾病的肾周围脓肿,早期进行切开引流术,预后良好。若延误诊断和治疗,预后欠佳,病死率可高达57%。

预防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

浙ICP备120345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