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尿道肿瘤过去较少见,随着人均寿命延长,身体其他部位恶性肿瘤后的长期生存及性疾病的传播,尿道肿瘤日益增多。尿道肿瘤可分为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上皮性肿瘤与非上皮性肿瘤、原发性与继发性肿瘤。女性尿道肿瘤中,良性肿瘤有肉阜、息肉、平滑肌瘤、乳头状瘤、尖锐湿疣;恶性肿瘤有鳞状上皮细胞癌、移行上皮细胞癌、腺癌、黑色素瘤、肉瘤、未分化肿瘤、转移癌。 原发女性尿道癌(carcinoma of female urethra),其发病率比男性高4~5倍,占妇科恶性肿瘤的0.017%。
病因
尿道癌的病因不详,推测原因有以下几种:①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如慢性尿道炎;②与产伤,性生活损伤因素有关;③尿道化学药物灌注继发或伴发尿道癌;④与人类乳头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有关,有研究表明59%的尿道肿瘤HPV阳性;⑤与尿道增生性病变恶变有关,如尿道肉阜、乳头状瘤。有报道在一组女性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术后,6%~13%发生尿道癌,多侵犯近端尿道。病因如下:A.尿道上皮细胞多中心同源起源性:整个泌尿系统均覆盖着移行上皮,具同源性,尿道肿瘤多器官发病率为46.2%,发病的次序是顺尿流方向;B.泌尿系肿瘤的淋巴转移,直肠癌、阴道癌等转移到尿道;C.手术中的挤压,经尿道...[详细]
发病机制
尿道癌分远段癌和近段癌,前者癌灶位于尿道口至尿道前1/3段,也可逐渐扩展至全尿道或累及外阴;后者癌灶位于尿道其余2/3,较容易侵犯全尿道。 原发性尿道癌以鳞状上皮细胞癌最多见,其次是腺癌及移行细胞癌等。转移途径包括血行、淋巴和局部浸润,其中以淋巴转移和局部浸润为主。远段尿道癌可转移至腹股沟深、浅淋巴结,而近段尿道癌可转移到盆腔淋巴结及髂内、髂外及闭孔淋巴结。 鳞癌来源于远端的鳞状上皮或移行上皮因炎症反复刺激引起的鳞状化生,其分化程度不一,分化较好的可看到癌珠及细胞间桥,分化差者则呈明显异型性,并见较多的核分裂象。 尿道癌多呈局限性和持续性生长。Delela报...[详细]
临床表现
早期常无症状,易被忽略。一旦出现症状,则出现尿频、尿急及排尿困难,甚至发生尿潴留。常有尿道流血或内裤血渍,肉眼血尿少见。有时阴道分泌物增多、尿失禁及性交困难。晚期尿道口出现菜花状肿物,并发感染时有恶臭。
并发症
尿道癌向阴道溃破可形成尿道阴道瘘。
实验室检查
尿道分泌物、尿液沉渣、尿道冲洗或刷取物行细胞学检查或FCM分析可发现尿道肿瘤细胞。
其他辅助检查
1.尿道镜检查 可见肿块,活检可证实。 2.CT及MRI 了解盆腔淋巴结有无转移。
诊断
任何尿道口赘生物均应警惕尿道癌的可能性,必要时行活组织检查证实。阴道指诊可触及尿道肿块。
治疗
治疗方案的选择是建立在症状出现时肿瘤分期的基础上的。大多数女性尿道癌在发现时已发生周围组织浸润或远处组织转移,肿瘤可能侵犯近1/3或全段尿道,因此早期和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治疗上仍以手术切除为首选,辅以化疗、放疗、生物因子、中医中药治疗。 1.手术治疗 远段尿道癌,如较早期可行局部广泛切除,包括尿道周围组织和部分外阴、前庭、阴唇、阴蒂等组织。年轻患者切除尿道2/3尚不至于尿失禁。若癌肿累及较广泛或位于近段尿道,则必须行全尿道全膀胱切除,并须做尿流改道。此外,应根据病变部位和区域淋巴结的情况决定是否清扫相应淋巴组织。 当膀胱癌有并发尿道癌的高危因素时,应预防性...[详细]
预后
本病少见,据临床症状应及早活检以明确诊断。文献报道,手术加放疗的生存率比单纯放疗高。综合应用放疗和化疗,争取保留尿道,可减轻对患者生理和心理影响。预后主要与病理分期、病理类型、治疗方法有关,而年龄、病程对预后影响不大。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仍是提高生存率的有效手段。治疗后2年内容易发生远处转移,故应注意随访观察。
预防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