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idiopathic retroperitoneal fibrosis)指由于不同病因引起的腹膜后结缔组织的炎性反应与纤维化,形成致密的纤维组织包绕并压迫腹膜后的脏器(如输尿管和邻近大血管)。压迫输尿管可引起上尿路梗阻,严重时可影响肾脏功能,导致尿毒症。
病因
原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病因不明。通过病史或手术探查发现病因者称为继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某些药物、疾病及放射治疗可导致继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如长期服用治疗偏头痛的麦角衍生物sandoz麦角克碱、麦角酰二乙胺LSD引起腹膜后纤维化病例,至少3mg/d,应用>1年。血、尿外渗至腹膜后或出现腹膜后炎症的疾病,如慢性尿路感染、下肢炎性疾病出现上行性淋巴管炎、结核病、淋病、腹主动脉瘤、过敏性紫癜出血,多次腹部手术等引起腹膜炎性反应和纤维化,导致该病发生。全关节置换常用黏固剂甲基丙烯酸树脂,可穿透盆腔引起远端输尿管及髂血管闭塞。盆腔放射治疗亦可导致腹膜后纤维化和输尿管梗阻。另外,本病可能与遗传及免疫异常有关。
发病机制
几乎所有病例均为病程的最后阶段,即出现输尿管及大血管的阻塞。此时肉眼看到病变为扁平、坚实、没有被膜的灰白色纤维斑块,致密粘连于腹膜后正中部,一般厚度数厘米,最厚可达12cm。纤维斑块有明显边缘,一般局限于第3腰椎和骶岬之间,两旁不超过输尿管径路外侧2cm。输尿管、腹主动脉下段骼总动脉及下腔静脉被纤维组织包绕,少数病变向上达肾蒂,甚至通过横膈至纵隔,下达盆腔内。 腹膜后输尿管纤维化的另一表现是纤维组织包绕一侧或双侧上、中段输尿管,而其他部位正常。显微镜下改变是一种亚急性、非特异性、具有不同程度的纤维脂肪组织炎症反应。以纤维组织为主要成分伴多核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间有脂肪细...[详细]
临床表现
1.症状 本病症状与病程有密切关系。约90%病人早期有典型的疼痛症状,表现为两侧下腹部钝痛,有时可放射至外阴部。后期出现输尿管梗阻症状,可导致肾积水、肾功能损害,最终因输尿管完全梗阻闭塞而无尿。当纤维化病变累及下腔静脉或髂静脉时,可出现下肢水肿、血栓性静脉炎或静脉曲张。当累及腹主动脉或髂总动脉时,可出现间歇性跛行、勃起功能障碍等。 2.体征 体格检查时下腹部及腰部常有压痛,肾区可有叩击痛或触及肿大肾脏。腹膜后纤维瘢块一般不易触及。可伴有高血压。
并发症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可合并硬化性胆管炎、Reidel甲状腺炎、克罗恩病、动脉炎等全身疾病。
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红细胞沉降率加速、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总数升高,特别是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率增加。 2.尿常规检查 一般无异常,当并发尿路感染时,尿中可有白细胞。 3.肾功能检查 血肌酐、尿素氮升高。 4.血浆蛋白 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A/G)可倒置,球蛋白中α和γ球蛋白值增加。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1)排泄性尿路造影:①双侧性肾盂、输尿管上段扩张,输尿管扭曲。②输尿管管腔变细,甚至呈僵直、狭窄,狭窄段一般位于第3、4腰椎水平,长为3~6cm,管腔内光滑。③狭窄段输尿管同时向中线移位。④输尿管完全性梗阻时,患肾可以不显影。 (2)逆行尿路造影:当IVU静脉泌尿系统造影肾、输尿管显示不清时,逆行尿路造影可见输尿管上段扩张,管腔变细,狭窄段输尿管向正中移位。 2.膀胱镜检查 膀胱内一般正常。逆行插管常无困难,当输尿管导管越过梗阻部位时,即可见尿液快速滴出,这是本疾病的特点。一旦输尿管导管拉至狭窄的部位,尿流即戛然而止。 3.B超...[详细]
诊断
只要注意本病的可能性,根据病史和放射学检查一般可以做出诊断。
治疗
治疗目的是及时解除梗阻,恢复肾脏功能,防止炎症进一步的发展导致再次梗阻。 1.药物治疗 立即停用麦角衍生物,一般来说停药即能解除症状以及使纤维化消退。但如再次服药,纤维化会复发。应用皮质激素,可抑制慢性炎症的进展,解除患者因水肿引起的急性梗阻,避免急诊手术。也可作为手术后的辅助用药,还可治疗手术后的再次梗阻。他莫昔芬(10~20mg,2次/d)等免疫抑制药的应用也有一定的疗效。 2.尿液引流 通过膀胱镜输尿管内放置双J管或采用经皮肾穿刺造瘘,以解除梗阻,缓解症状。 3.手术治疗 通常采用输尿管游离松解术。它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可解除输尿管梗阻,改善肾...[详细]
预后
意外死亡仍然存在。如果肾脏受损不是十分严重,双侧输尿管松解术后通常有令人满意的结果。而仅行一侧手术或仅用脂肪/大网膜组织包裹了输尿管一个短的节段,病变仍有复发可能,密切随访仍非常重要。
预防
目前暂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