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冷球蛋白血症(cryoglobulinaemia)是在低温条件下,冷球蛋白沉积从而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而产生的一系列皮肤和全身症状。
病因
冷球蛋白是一种遇冷沉淀,温度升高时可溶解的蛋白质,其可分为3型。 Ⅰ型:为单细胞系型,即单克隆来源的免疫球蛋白,有IgG、IgM、IgA 和冷凝溶蛋白四种。 Ⅱ型:为混合型,由两种或多种免疫球蛋白组成,其中之一为单克隆来源。 Ⅲ型:为多克隆原型。 Ⅰ型不抗补体,通常引起大血管损伤,其机制不明。Ⅱ、Ⅲ型均为混合型。
发病机制
抗补体,通过激活补体系统进行免疫反应及组织损伤,主要导致小血管损伤。异常增加的冷球蛋白按其来源可分为原发性和特发性。前者无症状,仅于常规检查中发现,后者常伴发于免疫增生性疾患,感染性疾患等。
临床表现
皮肤损害最常见为出血性紫癜,多起始于下肢,逐渐扩展至股、会阴、臀部,少数扩展至上肢和口腔黏膜,一般不累及面部和躯干部。皮疹特点为丘疹、瘀点、瘀斑、小结节,严重者可出现水疱、大疱、溃疡,坏疽。自觉瘙痒或灼热,重者可有疼痛。其次可见寒冷性荨麻疹、雷诺现象、网状青斑、肢端血管痉挛、发绀等。慢性者可见色素沉着。关节痛是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的突出症状,常见于手膝关节。肾损害可表现为急、慢性肾炎,甚至可导致肾功能不全或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感觉异常,麻木感,运动障碍,腱反射消失等。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者少见。其他可见肝脾肿大,腹痛,心包炎及全身淋巴结肿大等。
并发症
常伴发于免疫增生性疾患,感染性疾患等。
实验室检查
1.冷球蛋白测定 将病人的血清置于4℃至少12h,个别情况甚至需要1周才能将冷球蛋白沉淀下来,以便检测。正常人<10mg/L,而本病患者常在250mg/L以上。 2.免疫球蛋白测定 IgM常增高,部分IgG和IgA增高。 3.补体测定 Ⅰ型正常,混合型者补体常下降。 4.血液学检查 血沉常加快,血凝异常,血小板减少。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表皮无明显变化。真皮及皮下组织小血管内有嗜酸性无定形均一的蛋白性物质沉着,特征为纤维蛋白样坏死和血管周围固缩的中性多形核粒细胞浸润。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清中冷球蛋白显著增高即可诊断本病。应注意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后,或原有伴发疾病好转后,则不易检出冷球蛋白。同时应排除暂时性冷球蛋白增加现象。
治疗
治疗原发病,避免寒冷,注意保暖。各种治疗方法均为暂时性对症处理。血浆置换法:以除去免疫球蛋白或免疫复合物,迅速减少循环冷球蛋白来缓解寒冷激发的症状。皮质类固醇激素在控制发热、皮损、关节痛方面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剂量应相当泼尼松30~50mg/d。免疫抑制剂:通过对分裂细胞的毒性作用,维持循环冷球蛋白水平,不使其升高。青霉胺:能使免疫球蛋白中二硫键裂解,从而使IgM解聚,影响免疫球蛋白的合成,但其临床疗效尚不肯定。干扰素:可用于治疗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 中医疗法: 治法:温通经络、活血止痛。方药:温经通络汤加减。
预后
常伴发于免疫增生性疾患,感染性疾患等。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