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 注册

基本信息

  • 科室: 皮肤科 
  • 别名: 接触性布鲁杆菌病 contact brucellosis 接触性波状热
  • 症状: 结痂 风团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暂无
  • 相关疾病: 布氏杆菌病 

概述

布氏杆菌红斑(Brncella erythema),又名接触性布氏菌病(contact brucellosis)是一种急性红斑样损害性皮肤病。

病因

多见于兽医或其正常布氏杆菌感染动物接触的人,提示布氏杆菌为本病病因,布氏杆菌分羊型、牛型及猪型,是一类Gram阴性短杆菌,以本型最多见。但在患者皮损中未发现有布氏杆菌,故人们提出本病是对布氏杆菌抗原发生的超敏反应。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很清楚,在患者皮损中未发现有布氏杆菌,有人提出本病是对布氏杆菌抗原发生的超敏反应。

临床表现

患者在接触感染布氏杆菌动物的分泌物以后几小时内,在接触部位发生瘙痒性红斑点,丘疹或风团,几天后可自行消退。较重者在48h内出现多数散在性毛囊性丘疹,并演变成水疱和脓疱,以后水疱或脓疱结痂,痂下方的组织坏死,经10~14天后痊愈,遗留微小瘢痕,非接触部位也可出现继发性多形性红斑。若皮肤擦伤后感染布氏杆菌,尚可引起无痛性溃疡。患者不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并发症

若皮肤擦伤后感染布氏杆菌,尚可引起无痛性溃疡。

实验室检查

以布氏杆菌抗原做皮试,为强阳性。

其他辅助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诊断

根据易发病人群特点及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以诊断;实验室检查:以布氏杆菌抗原做皮试,为强阳性。

治疗

1.避免接触患病动物,避免搔抓,肥皂水洗及热水烫洗,不使用刺激药物。
2.内用药以止痒,脱敏为主。可用抗组胺药,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重症者可短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3.中医疗法 原则为清热、解毒,方用红斑解毒汤加减。
4.局部疗法 无渗液时,可用炉甘石洗剂,加用适量苯酚(石炭酸),樟脑,或薄荷脑止痒。红肿、水疱、渗液不多时可外用氧化锌油,合并感染时可加用依沙吖啶(利凡诺)。

预后

经10~14天后痊愈,遗留微小瘢痕,非接触部位也可出现继发性多形性红斑。

预防

1.及时处置病畜。
2.加强肉乳制品检疫,居民应熟食肉乳制品。
3.长期接触牲畜的有关人员应定期进行布氏菌苗预防接种。

浙ICP备120345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