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气球状细胞痣(balloon cell nevus)由组织学特征命名。多发生于30岁以下青年,直径很少超过5mm。只有当气球状细胞占黑色素细胞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部时,才称为气球状细胞痣。
病因
病因尚不明。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临床表现
1.极少见,多发生于30岁以下青年,但也可见于中老年人。 2.损害为单个淡棕色、稍隆起的丘疹,质软,直径很少超过5mm。常发生于头、颈、躯干、上肢和足部。
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实验室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为皮内痣和复合痣,内有所谓“气球状细胞”,系痣细胞内黑素体进行性增大,空泡变性所致。细胞较痣细胞大,直径20~40μm,胞质呈空泡状或细颗粒状,对脂质、糖原或黏多糖染色均呈阴性反应。胞核一致,小而圆,常位于细胞中央。 只有当气球状细胞占黑色素细胞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部时,才称为气球状细胞痣。其在真皮内排列大小不等,在表皮内可单个散在或排列成簇。痣细胞一股为于病变周边,也可与气球状细胞混杂在一起,并可见两种细胞间过渡形式。 免疫组化: 1.气球状细胞黑色素瘤 瘤细胞明显不典型,核有丝分裂象多见。 2.透明细胞肿瘤 气球状细胞痣的气球状细胞...[详细]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特点,组织病理特征性即可诊断。
治疗
一般不会恶变。除美观需要外,一般不必治疗。
预后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