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瘰疬性皮肤结核病(scrofular tuberculoderm)又称液化性皮肤结核(colliquative tuberculoderm),是结核杆菌所致的、最常见的皮肤结核病变之一。常伴有其他组织或器官的结核病,其中以淋巴结结核、骨和关节结核最多见。好发于颈部、腋下、上胸部、腹股沟等处。原发性的瘰疬性皮肤结核病,又称结核性树胶状样肿(tuberculous gumma),由血源性播散而来,结节常位于四肢,不与腺体、骨或其他组织相连接。病变特点是:初起表现为无痛性结节,逐渐发展形成溃疡或瘘管,有稀薄脓液排出。该病病程缓慢,可迁延不愈,形成慢性感染。
病因
继发于自身的淋巴结核或骨、关节结核。结核杆菌由感染病灶直接扩展,或经血行、淋巴管蔓延至皮肤组织引起皮肤结核。
发病机制
结核杆菌初次侵入机体后,被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吞噬。但由于巨噬细胞未被激活,溶菌力弱,使细胞内的病菌不能被消灭并继续繁殖,而引起细胞浸润, 形成慢性肉芽肿。同时细菌抗原分别刺激B细胞及T淋巴细胞,使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了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因细菌多潜藏于细胞内,故体液免疫作用不强。当致敏的T淋巴细胞再次与结核杆菌或含有结核杆菌的吞噬细胞接触时,便释放出一系列免疫效应因子,吸引并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吞噬和溶菌作用,使它们本身转化为巨噬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在组织形态上形成结节。 所以在组织病理上,早期为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有淋巴细胞浸润,并可找到结核杆菌。损害较成熟时...[详细]
临床表现
好发于颈部、腋部、胸上部及腹股沟等处,多见于儿童及少年。初起为深在性无痛坚硬可移动的皮下结节,约自豌豆至粟子大,表面皮色正常。结节迅速增大,并有新结节陆续发生,多数结节联结,成串排列,高出皮面。结节渐向皮肤表面发展,与皮肤粘连,表面呈深红色,最后软化破溃形成溃疡及瘘管,排出干酪样稀薄脓液。溃疡边缘甚薄,有穿凿,底面不平,肉芽生长迟缓。破溃的结节互相贯通,常一处复发,他处又复破溃,因此长时迁延,经久不愈。愈后遗留高低不平的条索状、带状或桥状瘢痕。
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实验室检查
1.结核菌素试验 可测定机体对结核菌的免疫力。阳性反应提示有过结核菌感染,或已建立免疫力;强阳性反应提示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灶。 2.涂片镜检 取皮损处脓液或干酪样坏死物直接涂片,查找结核杆菌。
其他辅助检查
X线透视或摄片 有助于发现肺结核或其他器官的结核病灶。
诊断
1.病史 有器官或组织的结核病感染史。 2.典型的临床症状 带状分布的结节、溃疡、瘘管和不规则的束状瘢痕。 3.实验室检查 结核菌素试验呈强阳性反应
治疗
1.治疗原则 皮肤结核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对抗结核药常易产生耐药性,因此,在治疗方面应采取全身和局部治疗的综合疗法。治疗目的不仅治疗皮肤损害,必须同时根治内脏结核,治疗结束后,仍需作长时间定期复查,注意有无复发,及时补充治疗。 2.一般疗法 注意环境卫生及合理的生活制度,充足的新鲜空气、日光,锻炼身体,劳逸结合,增强营养。食物宜低盐。酌情给滋补强壮剂。 3.抗结核药物治疗。 4.中医疗法 (1)辨证用药: ①肝气郁结,痰湿凝聚型:治法:健脾舒肝,除湿化痰,软坚散结。方药:柴胡10g、白术10g、赤白芍各10g、土贝母10g、连翘10g、夏枯...[详细]
预后
该病病程缓慢,可多年不愈。大片的瘢痕组织挛缩后,可致受损的局部畸形,致相应组织运动障碍。
预防
大力开展防痨宣传,对有传染性结核的病人及时隔离与治疗。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营养,劳逸结合,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定期体格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结核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