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皮肤炭疽(cutaneous anthrax)亦称恶性脓疱(malignant pustules)。病原菌为炭疽杆菌。主要发生于牧民及与皮毛、肉食、畜产等职业有关的职工。其临床特征是典型的暗红色血疱,周围软组织红肿显著,伴有严重的全身症状。损害内容涂片及培养可查见炭疽杆菌。
病因
炭疽杆菌(mycobacterium Anthrax)是一种革兰阳性的粗大需氧杆菌,有荚膜,在干燥环境下,如牧场、土壤或皮毛中可存活数十年。普通消毒剂不受影响,在100℃湿热10min或100℃干热3h处理始能杀死芽孢。炭疽杆菌在体外培养时可见呈长链状如竹节,在机体内呈单个、双球形或短链状,体外培养不能发现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存在,但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生长繁殖时可产生一种毒性物质,具有抗吞噬作用。毒性物质在皮内时可引起水肿,接种于静脉内可致死。
发病机制
炭疽杆菌在体外培养时可见呈长链状如竹节,在机体内呈单个、双球形或短链状,体外培养不能发现内毒素和外毒素的存在,但在人体或动物体内生长繁殖时可产生一种毒性物质,具有抗吞噬作用。毒性物质在皮内时可引起水肿。
临床表现
病史中有接触皮毛或病畜的历史,患者多为从事肉类加工、皮毛、制革等与畜产有关的职业者。常发生于暴露部位,特别是面颈部、手或前臂,多为单发。潜伏期2~3天,初发为红色小丘疹或水疱,1~2天后变为紫红色血疱或脓疱,基底部呈暗红色坏疽,周围红肿明显,但不疼痛,仅有微痒。1~2周后痂脱,愈后留有瘢痕。可伴有淋巴管炎及淋巴结炎。发生在眼睑、颈部等皮肤松弛部位时可仅有弥漫性水肿而无水疱,可迅速形成坏死。伴有轻重不等的全身症状,重症者可有高热、呕吐、全身不适及全身中毒症状。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和脑膜炎,于数天内死亡。
并发症
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和脑膜炎。
实验室检查
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脑脊液检查也可发现炭疽杆菌。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水疱内容物检查(涂片及培养)及血培养可发现革兰阳性炭疽杆菌,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脑脊液检查也可发现炭疽杆菌。
诊断
根据临床和组织病理:在水疱内容物检查(涂片及培养)及血培养可发现革兰阳性炭疽杆菌,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者,脑脊液检查也可发现炭疽杆菌。即可诊断。 中医病机和辨证: 1.病机 中医认为是感染疫毒,阻于肌肤,血凝毒滞而发病。 2.辨证分型 (1)初期:毒热内蕴,气滞血淤,症见小红斑丘疹,痒而不痛,状如蚊迹,蚤斑,可微热,舌脉如常。 (2)中期:毒热入营,气血壅聚,症见红斑上起水疱或血疱,迅即变成暗红或黑色腐肉,伴发热,燥急,口干不欲饮,舌红苔薄黄,脉数。 (3)后期:毒热内陷,厥逆亡阳,症见腐肉与正常皮肤分离,流液,若肿势渐消...[详细]
治疗
患者应住院治疗,严密隔离。局部皮损用生理盐水湿敷,禁止手术或其他挤压处理,以免炎症扩散,局部可外用氯化氨汞(白降汞)软膏。 青霉素疗效最好,可大剂量肌注,首次100万U,2次/d,并可加用链霉素0.5g/次,3次/d,肌注。也可选用磺胺类药物。如全身症状严重时可选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静脉滴注以及必要的支持疗法。 注射抗炭疽血清,剂量初次可用80~100ml,12~48h后再给20~40ml。严重者可注射100~200ml。 治疗必须在中毒症状完全消失后3~5天,局部反复查菌阴性后方可停止。 中医疗法: 1.辨证用药 (1)初期...[详细]
预后
中毒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和脑膜炎,于数天内死亡。
预防
加强畜类检疫工作,病畜应作严密消毒处理,对畜产品加工前应经过严密消毒。加强对畜牧业及肉类、皮毛工人的卫生宣传教育及防护设备。对此类工作者可注射炭疽疫苗,初次注射0.5ml,6周或6个月后再注射1次,以后每年注射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