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类鼻疽(melioidosis)是由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所致的地方性传染病,流行于东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等热带地区。人主要是通过接触含有致病菌的水和土壤,经破损的皮肤而受感染。本病临床表现复杂,有急性败血症者常伴多处化脓性损害,慢性者类似空洞型肺结核表现。病情一般较为严重,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甚高。
病因
本病病原体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本菌于1912年首先被Whitmori和Krishnaswami在仰光确定。因其形态与培养特性类似鼻疽杆菌,血清学上又有明显交叉,当时将其命名为类鼻疽杆菌(Pseudomonas psedomallei),1921年又将其改名为惠特莫尔杆菌(Whitmore’s baciilus),于1957年易属,改名为类鼻疽假单胞菌。1993年国际上根据其新发现的生物学特性,将其定名为类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因国内广泛使用类鼻疽杆菌,所以本节仍用此简称。类鼻疽杆菌为短而直的中等大革兰阴性球杆菌,长1~2μm,宽0.5~0.8...[详细]
发病机制
类鼻疽杆菌具有几种毒力:一为不耐热的外毒素,包括坏死性毒素与致死性毒素;二为耐热的内毒素及几种组织溶解酶,这些毒力在发病中的真正作用尚不明。据Clara人工感染九只猴子试验,接种量为1.3×102~3.7×103个细菌,仅两只猴子发病死亡。因而可见,并非每个受染者均能发展为败血型类鼻疽。现已查明约70%发展为败血型者,病前多有糖尿病、肾病、结核病、吸毒或酗酒者,这些消耗性疾病也能使亚临床型感染者转为败血型。提示免疫功能缺陷(包括艾滋病)是败血型类鼻疽发生的基础。急性败血型类鼻疽的致病菌可以扩散至全身各器官,尤以肺、肝、脾和淋巴结最严重。肺部损害通常由于血行播散所致,有时亦可由于肺部吸入含致病菌...[详细]
临床表现
本病可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经过。 1.急性型 骤然起病,全身症状严重,有高热、肺炎、重症胃肠炎等表现,可在2~4天内死亡。 2.亚急性型 多数病人属此型,病程可达数周。原发损害在皮肤则出现脓疱或脓肿,伴淋巴结炎、淋巴管炎,严重者出现坏血症或全身多脏器脓肿;吸入感染则以肺部症状为主。绝大多数患者有发热及全身性感染表现。 3.慢性型 以肺部感染症状及内脏转移性小脓肿为多见,常伴有发热及衰竭或严重的荨麻疹表现。
并发症
亚急性型 常见有肺脓肿、脓胸及肺部炎症,其次为心包积液、骨髓炎、脾脓肿、肝脓肿、前列腺炎及皮下或软组织脓肿等。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大多有贫血。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增加,以中性粒细胞增加为主。 2.病原学检查 取患者的血液、痰、脑脊液、尿、粪便、局部病灶及脓性渗出物作细菌培养或动物接种,以分离类鼻疽杆菌。未污染的临床标本可直接接种于营养琼脂或营养肉汤,37℃培养24~48h,可获纯培养阳性结果。血培养在未使用抗菌药物者,血与培养基的比例为1∶4;若已应用抗菌药物者其比例为1∶10。已污染的标本需改用选择培养基,常用麦康凯培养基的基础上按每10ml加入多黏菌素2mg。对培养所获疑似菌苔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000个/ml细菌左右,取0.5m1菌液注射人幼龄雄性地鼠(或体重200~250g豚鼠)腹腔,动物死亡后...[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胸部X线或CT检查可示肺炎、肺化脓症(空洞)、化脓性胸膜炎等征象。
诊断
本病的分布有较严格的地区性,患者大多有接触受染史,对于任何不能解释的化脓性疾病(特别是空洞性肺部疾患)或发热性疾病,都应考虑有类鼻疽的可能。病原学检查及血清学反应对本病有确诊意义。
治疗
隔离病人,患者应给予全身支持疗法。磺胺类及广谱抗生素有明显效果,治疗时间应在1个月以上。中医治疗宜清热解毒,消肿排脓,方用消毒饮加减。脓肿应切开引流。
预后
未作治疗的急性败血型类鼻疽,其病死率在90%以上,随着近来诊断技术和抗菌药物的不断改进,病死率已下降到30%左右。亚急性型或慢性型类鼻疽病死率较低,治疗后可下降至10%或更低。
预防
尚无特效的预防方法。主要防止污染类鼻疽杆菌的水和土壤经皮肤、黏膜感染。在可疑染菌的尘土条件下工作,应戴好防护口罩。患者及病畜的排泄物和脓性渗出物应彻底消毒。接触患者及病畜时应注意个人防护,接触后应作皮肤消毒。疫源地应进行终末消毒,并须采取杀虫和灭鼠措施。对可疑受染者应进行医学观察2周。从疫源地进口的动物应予以严格疫。变态反应检查可适用于马属动物检疫重要措施,即采用粗制类鼻疽菌素经亲和层析法提纯制品,给动物点眼后分泌脓性眼眵者,判为阳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