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 注册

基本信息

  • 科室: 皮肤科 
  • 别名: 涡纹癣
  • 症状: 暂无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 相关疾病: 暂无

概述

叠瓦癣(tinea imbricate)又名涡纹癣。本病皮损呈特异性同心环状排列,状如涡纹或叠瓦,故名。

病因

本病病原菌系同心性癣菌(trichophyton concentricum),即叠瓦癣菌。

发病机制

发病可能与人种的易感性有关。长期密切接触者并不被传染。宿主皮肤合适的环境对于同心性癣菌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除外伤外,浸渍皮肤的水分增多也适于同心性癣菌生长。不透气的衣物可增加皮肤局部的温度和湿度,干扰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初为皮色或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呈环状,表面附有灰白色细薄鳞屑,鳞屑中央破裂分离,外缘粘连,内缘呈向心性游离。

临床表现

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儿童少见。皮损初起为皮色或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呈环状,表面附有灰白色细薄鳞屑,鳞屑中央破裂分离,外缘粘连,内缘呈向心性游离。当环状损害形成后,中心又复发一褐色小斑,又同样扩大成环状。如是反复发生,环距2mm左右,在原侵入处可形成约10个同心圆鳞屑环,构成特殊的多环形涡纹状或叠瓦状外观(图1)。周围皮肤呈棕红色,自觉瘙痒,时久可因搔抓而致苔癣化,则同心圆皮损可不明显。

躯干臀部多见,时久可扩延于四肢,甚至口唇、甲沟及头皮。但掌跖多不受累,亦不侵犯毛发。与手足癣不同,损害呈对称性分布。
本病发生、发展与季节关系不明显,病程极慢,常多年不愈,且易复发。[收起]
多见于男性青壮年,儿童少见。皮损初起为皮色或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呈环状,表面附有灰白色细薄鳞屑,鳞屑中央破裂分离,外缘粘连,内缘呈向心性游离。当环状损害形成后,中心又复发一褐色小斑,又同样扩大成环状。如是反复发生,环距2mm左右,在原侵入处可形成约10个同心圆鳞屑环,构成特殊的多环形涡纹状或叠瓦状外观(图1)。周围皮肤呈棕红色,自觉瘙痒,时久可因搔抓而致苔癣化,则同心圆皮损可不明显。

躯干臀部多见,时久可扩延于四肢,甚至口唇、甲沟及头皮。但掌跖多不受累,亦不侵犯毛发。与手足癣不同,损害呈对称性分布。
本病发生、发展与季节关系不明显,病程极慢,常多年不愈,且易复发。...[详细]

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资料描述。

实验室检查

鳞屑真菌检查易发现多数纵横交错类关节菌丝。培养时可分离出典型的同心性癣菌。

其他辅助检查

病理组织显示慢性炎症,无特异性。与其他皮肤癣菌不同,叠瓦癣不但侵入表皮角质层,而且侵入棘层,导致两层分离。

诊断

根据本病特殊的多环形及涡纹状损害,鳞屑真菌检查易发现多数纵横交错类关节菌丝。培养时可分离出典型的同心性癣菌。病理组织显示慢性炎症,无特异性。与其他皮肤癣菌不同,叠瓦癣不但侵入表皮角质层,而且侵入棘层,导致两层分离。就可以诊断。

治疗

同一般表皮真菌病,但治疗比较困难。可内服灰黄霉素、氟康唑、酮康唑、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等,连服3~4周;外用抗真菌药物如苯甲酸、水杨酸、碘、碘化钾、薄荷脑(复方苯甲酸酊)或软膏,5%~10%雷琐辛蛇床子酊,2%硝酸咪康唑霜,治疗时间要充分,一般需2~3个月以上。

预后

病程极慢,常多年不愈,且易复发。

预防

避免直接接触传染源(如经常搔抓足癣),日常生活工作中应减少酸、碱性物质对皮肤的损害。

浙ICP备120345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