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荚膜组织胞浆菌病(Histoplasmosis capsulati)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荚膜变种所引起的广布于全世界的肉芽肿性疾病。
病因
组织胞浆菌分为三个变种:荚膜变种、杜波变种和腊肠变种。已发现前两个变种的有性型为皮炎阿耶洛霉(异名荚膜伊蒙菌),真菌分类归入子囊菌门-爪甲团囊目-爪甲团囊科,为双相真菌。三个变种分别引起不同的组织胞浆菌命名为荚膜组织胞浆菌病、杜波组织胞浆菌病和腊肠组织胞浆菌病。 荚膜组织胞浆菌荚膜变种是Darling于1905年在美洲巴拿马运河区自患者病灶中检出。此型极易引起感染,应注意预防。荚膜组织胞浆菌杜波变种是1952年Dubois在南非发现的一种荚膜组织胞浆菌的稳定变种。荚膜组织胞浆菌腊肠变种是1985年Week等首先提出的命名。 荚膜组织胞浆菌荚膜变种在流行地区土壤及空气中都...[详细]
发病机制
肺部组织胞浆菌病:由于吸入带菌的尘埃,可以引起急性感染。95%的病例无症状,愈后只留下钙化点。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和真菌培养阳性。胸片示肺部散在浸润、肺门淋巴结肿大,最后留下均匀分布的钙化点。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可以呈良性病程,如肺、肝、脾等脏器可有许多钙化点,但无症状。在一定条件下,如免疫力降低,则可变为进行性、播散性或暴发性。进行性或播散性多见于成人,有严重症状和肝脾肿大。暴发型大多见于儿童,特别是婴儿,可迅速导致死亡。
临床表现
1.肺部组织胞浆菌病 由于吸入带菌的尘埃,可以引起急性感染。95%的病例无症状,愈后只留下钙化点。少数可有轻度或中等度的症状,如干咳、胸痛,儿童可发热。严重病例可有消瘦、无力、盗汗和咯血,颇似结核。组织胞浆菌素皮肤试验和真菌培养阳性。胸片示肺部散在浸润、肺门淋巴结肿大,最后留下均匀分布的钙化点。在流行地区约10%的患者由于吸入大量孢子,突然发生较严重症状,如高热、气急、胸痛,类似急性肺炎。组织胞浆菌素试验强阳性。 2.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 可以呈良性病程,如肺、肝、脾等脏器可有许多钙化点,但无症状。在一定条件下,如免疫力降低,则可变为进行性、播散性或暴发性。进行性或播散性多见于成...[详细]
并发症
严重病例可有消瘦、无力、盗汗和咯血,颇似结核。在流行地区约10%的患者由于吸入大量孢子,突然发生较严重症状,如高热、气急、胸痛,类似急性肺炎。
实验室检查
组织胞浆菌素皮试,结合X线胸片检查。播散性病例应做真菌学检查及血清试验。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播散性者显示慢性肉芽肿改变,很少化脓,有干酪样坏死,组织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显著,还可见上皮样细胞、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中性粒细胞很少。孢子呈圆形或卵圆形,有荚膜,3μm大小,寄生于组织细胞或巨噬细胞内,HE、GMS、PAS或革兰染色都有显示细胞内孢子,但必须与其他酵母、酵母样真菌和原虫鉴别,特别是马尔尼菲青霉。
诊断
早期原发性肺部感染主要依据组织胞浆菌素皮试,结合X线胸片检查。播散性病例应依据真菌学检查及血清试验。 1.组织胞浆菌素皮试 1941年由van Permis最早应用,数年后由Emmons标准化,是本菌在天冬酰胺葡萄糖培养基上于25℃培养2~4个月的菌丝相滤液制成,这与“OT”的培养基相似,无致敏作用,一般用1∶100或1∶1000稀释液。当皮内注射48h后局部发生硬结达5mm时,即认为阳性。可与皮炎芽生菌及球孢子菌等产生交叉反应。 2.真菌学检查 (1)直接镜检:从痰中直接找本菌仍较困难,KOH涂片常是阴性。可取痰、血离心后的白细胞层及活检、胸骨穿刺材料等...[详细]
治疗
较严重的感染,应注意卧床休息,并采用支持疗法以利于痊愈。 1.系统治疗 适用于播散性病变、慢性空洞性病变、黏膜皮肤或系统性感染者,直到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血和骨髓真菌培养转阴。 (1)两性霉素B:目前作为中、重度感染的首选药物。0.7mg/(kg·d)或脂质体3~5mg/(kg·d),疗程3天~1周,依严重程度而定。反应重者可加用地塞米松或其他皮质类固醇激素。 (2)伊曲康唑:目前作为轻度感染首选药物。400mg/d,对于急性肺部感染疗程3个月,对于播散性或慢性肺部感染疗程12~24个月。AIDS需要更长期服用。 2.局部治疗 早期外科治疗纵...[详细]
预后
暴发型大多见于儿童,特别是婴儿,可迅速导致死亡。
预防
本菌的菌丝型感染性较强,实验室工作应注意预防。初到流行区的人,由于机体免疫力差,应特别注意预防感染。鸟笼、鸡窝及蝙蝠类洞穴中常有本菌污染,应注意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