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放线菌病(Actinomycosis)是由放线菌属中的伊氏放线菌等引起的一种慢性化脓性和肉芽肿性损害为特征的疾病,有瘘管形成并流出带硫黄色颗粒的脓液。 中医颊疡与本病颌面部放线菌病类似,。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颊疡胃经积热生,初如红粟,脓出肿消,易敛愈,脓稀难敛漏因成”。
病因
引起人类放线菌病常见的病原菌主要是放线菌属中的以色列放线菌、牛型放线菌和赖氏放线菌,还有蛛网膜菌属的丙酸蛛网菌和双歧杆菌属的艾氏双歧杆菌。放线菌属于原核微生物,具有发育良好的菌丝和孢子,但菌丝多无隔,呈单细胞结构;菌丝和孢子内未见到形态固定的细胞核,只有核质体分散在细胞质中;细胞质中无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细胞壁的化学组成与细菌类似(主要为肽聚糖类的化合物形成网状复合体)而与真菌显著不同;核质体的主要成分为DNA,而无真核生物染色体特有的成分-组蛋白;对溶菌酶和抗生素如青霉素敏感,而对抗真菌药物耐受。由于放线菌可产生菌丝和孢子,很象真菌,且因为它们所引起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真菌病难以鉴别。因此,...[详细]
发病机制
放线菌小境在口腔微生物丛中立足,是通过对口腔表面特别是牙斑(dental plaque)的黏附,牙斑是覆盖在釉面由涎蛋白和糖蛋白构成的薄层。黏附是通过蛋白与蛋白的复杂立体化学反应以及植物血凝素(lectin)糖类相互作用而取得的,后者还能介导口腔放线菌与米氏链球菌血链族(Streptococcus milleru group S.sanguis)及其他口腔菌丛的细胞共聚(cellular coaggregation)。后者可以部分说明何以放线菌感染常为多微生物性,以及颈面、胸和中枢神经系统(CNS)脓肿中,何以常会分离到“伴随”的口腔菌丛。“伴随”菌丛在感染中可能起协同作用,因为它能保持放线菌...[详细]
临床表现
1.面、颈部放线菌病 最常见,可先在口内寄生而发病,病原菌可由龋齿或牙周脓肿、扁桃体病灶等处入侵,好发于面颈交界部,表面皮色暗红或棕红,以后形成脓肿,局部板样坚硬,脓肿穿破成许多排脓窦道,排脓中常见“硫磺颗粒”,病变可扩展至颅、颈、肩和胸等处,波及咀嚼肌时可致牙关紧闭,后期可致其下方骨膜炎及骨髓炎。 2.腹部放线菌病 病原菌由口腔吞食侵入肠黏膜而致病,也可由胸部病变直接波及,好发于回盲部,如急性、亚急性或慢性阑尾炎表现,局部肿块板样硬度,后则穿破腹壁成瘘,脓中可见“硫黄颗粒”,可伴发热、盗汗、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也可波及腹部其他脏器如胃、肝、肾等,或波及椎骨、卵巢及膀胱、胸腔...[详细]
并发症
面、颈部放线菌病, 后期可致其下方骨膜炎及骨髓炎。腹部放线菌病, 也可波及腹部其他脏器如胃、肝、肾等,或波及椎骨、卵巢及膀胱、胸腔或血行播散侵及中枢神经系统。胸部放线菌病,可伴胸膜粘连和胸腔积液,亦可波及心包致心包炎。脑型放线菌病, 局限型, 尚可见压迫颈内动脉,大脑中、前动脉近端变窄。弥漫型, 也可呈硬膜外脓肿、颅骨骨髓炎等。皮肤型放线菌病, 亦可侵入深部组织,局部因纤维化,瘢痕形成而很硬。
实验室检查
病原菌检查: 1.直接镜检 颗粒压片革兰染色,可见蓝色菌丝团块及棒状体。脓液涂片也可能找到细小短的分枝样菌丝。耐酸染色阴性。注意奴卡菌耐酸染色为阳性,链丝菌有孢子,可鉴别。 2.培养 较困难。颗粒必须多次用无菌盐水洗涤,以除去细菌,然后用消毒玻璃棒压碎,划线接种于脑心浸液血琼脂上,至CO2厌氧菌缸中,37℃才中培养。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早期局部有白细胞浸润,形成小脓肿,穿破形成窦道,各窦道可互通,体内筋膜、胸膜、横膈、骨骼等均不能阻止其发展。化脓区附近可有慢性肉芽组织增生,可有淋巴样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及成纤维细胞等浸润,局部组织还可呈玻璃样变性,致硬板样变硬,脓肿内可见“硫磺颗粒”,100~300μm直径,HE染色中央呈均质性,周围有栅栏状短棒样细胞。
诊断
典型临床表现,影像学特殊表现,脓液中找到硫磺颗粒,诊断不难。应注意,面、颈、胸和腹壁出现板状发硬,应疑及本病。各瘘管、窦道排出脓液找到“硫黄颗粒”应深入检查。一些不明原因的瘘管、窦道应进一步查菌。此外,还可结合病原学检查和组织病理进一步确诊。
治疗
常采用药物、手术及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措施,尤其对重症和泛发病例。在抗生素足量应用后,预后一般较好。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规则和足量疗程用药。面、颈部放线菌病预后良好。其他类型者适当治疗后,可减少畸形等后遗症。 1.系统治疗 大剂量、长程青霉素治疗对本病有效,肌注或静滴200万~1200万U/d,其他林可霉素、四环素、氯霉素、链霉素、磺胺类、利福平等亦有一定疗效。多烯类和唑类等抗真菌制剂对本病无效。 2.局部治疗 所有浅部病灶及窦道脓肿等均应切除或切开引流。 3.中医治疗 则宜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托里排脓。方用消疮饮加减。如形成瘘管,可内象牙面3~6g...[详细]
预后
抗生素的问世已使各种形式的放线菌病预后大为改观。现在治愈率很高,畸形和死亡皆不常见。
预防
注意口腔卫生,及早治疗病变牙齿、牙周和扁桃体疾病。呼吸道、消化道炎症和溃疡灶应及早处理,以免形成慢性感染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