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奴卡菌病是由奴卡菌引起的急、慢性、化脓性(偶为肉芽肿性)疾病。奴卡菌属于放线菌。
病因
病原菌以星形奴卡菌和巴西奴卡菌多见。后者致病力强,可引起暴发流行。本菌属的共同特征是菌丝纤细,直径 0.3~0.2μm,多弯曲如树根状,一般生长到10多小时开始形成隔膜,并断裂成长度不等的杆状、杈状细丝。革兰染色阳性,胞壁IX型,糖类A型,并含LCN-A类脂和奴卡菌酸,DNA中G C 含量为 60~70mol%。本属共百余种,广布于土壤,大多为需氧菌。
发病机制
病原菌多经外伤进入皮肤或经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然后局限于某一器官或组织,或经血液循环播散至脑、肾或其他器官。
临床表现
1.肺奴卡菌病 约占75%,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呈小叶或大叶性肺炎。转为慢性者,可如肺结核表现,初有干咳、无痰,继有黏脓痰,痰可带血,如形成空洞,则可咯血,常伴发热、盗汗、胸痛、消瘦等症,体温达38~40℃,波及胸膜可有增厚,胸腔积液或脓胸,穿破胸壁成窦道,也可波及腹腔内脏而致血源播散。 2.脑奴卡菌病 约1/3患者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多因肺部感染,少数为原发,侵犯脑致脑膜炎,侵及脑实质则为多发性脓肿或融合成大脓肿,致脑膜刺激征或占位性病变,可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不规则发热、乏力、抽搐、麻木、偏瘫、颈强直、视力障碍、神志不清、视乳头水肿、瘀血、周围白细胞数升高等。 ...[详细]
并发症
并发心内膜炎、心肌炎、心包炎。
实验室检查
病原菌检查: 1.直接镜检 取痰、脓液、脑脊液、组织块等先经消化,再离心集菌即可制片做直接镜检。革兰染色可见细长、弯曲有分支的菌丝。 2.培养 取材接种于不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中,在有氧条件下培养。根据菌落特征,结合生理特征来进行鉴别。
其他辅助检查
胸部X线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异性。如肺段或肺叶浸润性病变,厚壁空洞,坏死性肺炎,大叶性肺炎,单发或多发性肺脓肿,孤立性或多发性结节。
诊断
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找到病原体才能证实。因此,对临床表现怀疑本病的病例,应及时进行多途径检查。
治疗
首选磺胺药,如磺胺嘧啶(SD)6~10g/d,至临床症状消退后6周,有播散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治疗应达到1年,亦可加用甲氧苄啶(甲氧苄氨嘧啶)以提高疗效。其他ST、磺胺甲噁唑(SMZ)亦有良效。急性期可加用链霉素1~2g/d,脑部感染可加环丝氨酸250mg/6h,脓肿或脓胸可行手术切开。如磺胺过敏,可改用抗生素如青霉素族抗生素、红霉素、头孢菌素、环丝氨酸等单独或联合应用,效果较好。对症治疗及支持治疗也很重要。
预后
一般局限性者预后佳,播散性者预后差。
预防
早期合理治疗可免于播散的发生,联合协同用药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