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请 登录 | 注册

基本信息

  • 科室: 皮肤科 
  • 别名: amebiasis cutis
  • 症状: 溃疡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 相关疾病: 阿米巴病 

概述

阿米巴(Amebae)是一种属于原生动物门亚门的单细胞原虫,它具有以伪足产生致命性及二分法繁殖的特点。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可引起肠阿米巴病,偶可侵犯皮肤引起皮肤阿米巴病(Amebiasis Cutis)。

病因

常见病原为溶组织内阿米巴,此为人体唯一的致病性阿米巴,皮肤阿米巴病可由下列途径引起。
1.自肠道阿米巴病和肝阿米巴脓肿转移而来者。
2.经由皮肤损害或其他皮肤性损害,接触阿米巴包囊而引起者。
3.阿米巴过敏性皮肤发疹 表现为非特异性皮肤损害,如湿疹样、痒疹样、荨麻疹样、皮肤瘙痒、痤疮或酒渣样或黏膜黑变病等,此种损害中查不到阿米巴原虫。

发病机制

病原虫不能侵及完整的皮肤,必须由擦伤、裂口、切伤和外科创口进入,才能引起皮肤损害,一旦侵入后,具有蛋白水解酶活性作用的病原虫就能使宿主组织产生广泛性溶解性坏死而成脓肿或溃疡。

临床表现

好发于肛门周围外阴及其附近部位、臀部或腰部等,损害可呈浸渍湿润,糜烂,表面附有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有臭味,中央部可坏死,形成溃疡,溃疡边缘不整,高起,表面凹凸不平,呈肉芽肿样,质硬,易出血,或形成一深在脓肿,有波动感,若自行破溃则形成溃疡或瘘管。如由于内脏阿米巴穿破胸壁或腹部,或由于手术引流,感染引流口周围皮肤而引起,皮损呈明显炎性浸润,质硬,呈紫红色,境界清楚,且略高出皮肤表面,自觉疼痛。

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溃疡分泌物、粪便及损害活检可查见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表皮棘层肥厚,真皮水肿,血管和淋巴管扩张,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浸润,在坏死组织中可查见滋养体,在扩张的淋巴管和血管中也可见到滋养体,其直径为20~40μm胞质嗜酸性,常含有空泡及红细胞。

诊断

一般有肠道阿米巴病史,粪便中可查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特征性临床表现;好发部位;病程缓慢,经久不愈,抗阿米巴治疗有良好效果;实验室检查,溃疡分泌物、粪便及损害活检可查见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治疗

目前首选药物为甲硝唑,高效低毒的硝基咪唑类药物,兼杀组织和肠腔内原虫,800mg,3次/d,连用5~7天(孕妇禁用),或其衍生物替硝唑。其他如盐酸依米丁(肌内注射,1mg/kg,每天不超过60mg)、双碘喹啉、氯喹及四环素族类等均可酌情选用。
护理:溃疡局部经常用一般消毒液冲洗清洁。

预后

病程缓慢,经久不愈,抗阿米巴治疗有良好效果。

预防

及时妥善治疗阿米巴痢疾或肝脓肿是预防皮肤阿米巴病发生的重要前提。

浙ICP备120345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