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锥虫病(trypanosomiasis)由非洲型及美洲型两种原虫引起,属热带病,我国尚无报道。流行于非洲,由冈比锥虫(T.gambiense)和罗得西亚锥虫(T.rhodeshense)所致,称非洲锥虫病(African trypanosomiasis)亦称昏睡病(sleeping sickness)。流行于美洲,由枯氏锥虫(trypanosoma cruzi)引起,称美洲锥虫病(American trypanosomiasis)。本病初期通常无皮疹表现,2周后开始发热、头痛、关节痛、出皮疹等全身症状,瘙痒明显,眼睑及手足等可有短暂性水肿,伴疼痛。如未经治疗病后1年,当其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时可有...[详细]
病因
锥虫病(trypanosomiasis)由非洲型及美洲型两种原虫引起,属热带病。吸血猎蝽虫通过吮吸含有锥虫的动物或人的血液时受到感染,被吸入的锥虫在蝽虫肠道内增殖,并随粪便排出体外。当虫咬伤口或皮肤黏膜破损处被感染性虫粪污染时,锥虫即可传播到宿主体内。猎蝽虫在阿根廷俗称“vinchuca”,意思是“自行掉落”,此虫蛰居于家宅的墙壁和屋顶,至晚间求食时可掉落到睡在下面的人身上,常叮咬人的眼周。当该虫粪便中的锥虫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后,人体就被感染。经皮肤进入人体所引起的皮肤病损称为chagas结节。此外,本病也可通过输血传播或先天性获得,但这两种途径均少见。
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不明,自死于该病的患者体内检出锥虫的阳性率并不高。目前有人提出其发病的自体免疫机制学说,认为在感染锥虫后,体内可产生自身反应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后者可溶解宿主的正常细胞。此外,针对心肌细胞肌浆网、层纤蛋白及其他细胞成分的各种抗体也可能与Chagas心肌炎的发生有关。心脏副交感神经的去神经支配作用被认为可能是慢性Chagas病的原因。 2.病理改变 神经和自主神经节常有异常改变,可出现巨结肠和巨食管。不同株的克鲁斯锥虫引起本病的病理表现存在地域差异,如巨食管和巨结肠在巴西很常见,但在委内瑞拉却很少见。慢性Chagas病患者多存在心脏副交感神经的去神经支配。心...[详细]
临床表现
1.非洲锥虫病(African trypanosomiasis) 本病初期通常无皮疹表现,有时可于叮咬处皮肤红,肿,压痛,形成结节,可有白晕,持续数天。2周后开始发热、头痛、关节痛、出皮疹等全身症状,瘙痒明显,眼睑及手足等可有短暂性水肿,伴疼痛。 如未经治疗病后1年,当其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时可有昏睡,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2.美洲锥虫病(American trypanosomiasis) 急性期可出现一过性荨麻疹,眼结膜常为入侵门户,出现一侧眼睑水肿,结膜炎,泪腺炎,有Romana征(即结膜炎、上下眼睑浮肿与同侧耳前淋巴结炎)。感染后2~3周,部分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肌痛...[详细]
并发症
1.充血性心力衰竭 慢性锥虫病多表现为心脏增大、心肌损伤广泛,同时心脏结构发生异常,加之长期的心律失常或室壁瘤的存在,在疾病的晚期可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 2.心律失常 本病极易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尤其多见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2/3的患者有心脏传导阻滞,常为右束支传导阻滞等。 3.室壁瘤 在该病患者的心肌内可见心肌纤维化、心脏肥大、房室腔扩张、心尖部偶呈动脉瘤样突出与血栓形成。 4.栓塞 心尖部和心房内脱落的血栓可引起脑或肺栓塞,严重者发生猝死。
实验室检查
1.直接检查法 急性期可用新鲜血液检查活动的病原虫,或用吉姆萨染色检查厚血涂片,或将血液离心后检查浮于血凝块的上清液,查找锥虫鞭毛体。也可用组织活检,查找假孢囊内的无鞭毛体。 2.动物接种 确诊“金指标”。让实验室培养的猎蝽虫吮吸疑为克鲁斯锥虫感染者的血液4~6周后检查猎蝽虫的直肠,可发现锥虫。此法很特异,只要外周血存在极少量的锥虫即可确诊。 3.聚合酶链反应 测血液和组织中克鲁斯锥虫特异的DNA片段。应用此法,要10ml血液中有1个锥虫就能发现。与动物接种一样,该法的特异性高达100%,敏感性也很高,甚至可以替代动物接种,但对晚期、慢性Chagas病患者的敏感性尚不理想。...[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右心室心内膜心肌活检 较轻或晚期的病例可采用本法了解心肌损害程度,但通常不会发现锥虫。 2.X线检查 可显示巨食管及巨结肠。可发现心脏扩大及特殊的心尖部动脉瘤等征象。
诊断
心脏的克鲁斯锥虫感染可由心脏组织的病理学检查或动物接种来证实,但病理学诊断阳性率很低,动物接种不能广泛应用,且对于晚期病人亦不敏感,故通常还是根据流行病学资料、血清学检查以及临床表现综合考虑做出诊断,主要标准如下(在非流行地区,应更加严格执行该标准): 1.曾在Chagas病流行地区居住过。 2.克鲁斯锥虫的血清学试验阳性。 3.心脏临床表现符合Chagas心脏病。 4.各种心脏表现虽可归因于其他心脏病,但并无这些心脏病的证据。锥虫方可确诊。
治疗
迄今为止,尚无一种治疗方法能终止受感染病人心肌损害的发展。对慢性Chagas病患者,抗寄生虫治疗并不奏效,或仅对某些病人起有限的作用。预防性疫苗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尚未达到临床应用阶段。对已有心脏病变者,治疗的重点在于防治其主要合并症,如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1.抗锥虫治疗 (1)呋喃西林(硝基呋喃腙)制剂:长程给药有一定疗效。儿童急性期口服剂量每天25mg/kg,连续15天,继以每天15mg/kg,连续75天,全疗程90天。儿童慢性期前15天剂量同上,继以每天15~18mg/kg,连续105天,全疗程120天。由于该药有胃肠道...[详细]
预后
非洲锥虫病,如未经治疗病后1年,当其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时可有昏睡,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本病的心脏损害呈缓慢持续性发展,历时可达数10年之久,从亚临床型心肌炎至轻度室壁节段性异常伴传导障碍,继而出现严重心室结构异常,直至最终发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房室传导阻滞的出现与严重程度似乎与预后呈平行关系。但目前尚缺乏长期随访资料。
预防
搞好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在接触疫区鼠、猫、犬、猪后要注意洗手,避免用手揉眼,防止蝇虫叮咬。 1.消灭疫区内锥蝽虫栖息与孽生场所,减少其数量,并适时喷洒杀锥蝽虫的药物以便控制传播媒介。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不住茅房,挂蚊帐,减少发病机会。 2.在流行区加强对供血员和孕妇血液锥虫的检查与血清抗锥虫抗体检查,减少输血后美洲锥虫病和先天性美洲锥虫病的发生。 3.在发生锥虫病后10~20年期间密切观察心肌病的表现,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