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新生儿皮下坏疽是由金黄葡萄球菌引起的、新生儿特发的一种皮下组织严重感染,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发病率较高。该病起病急骤,蔓延迅速,易伴败血症,病死率高。
病因
1.病原菌主要为金色葡萄球菌,少数为白色或柠檬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绿脓假单胞菌等。病原菌常来源于产房、新生儿的用具以及带菌的家长或医务人员。 2.新生儿的皮肤发育尚不完善,屏障功能差,皮肤柔嫩易损伤;因多仰卧,背部、臀部皮肤经常受压,出现淤血和局部营养障碍,加上被服摩擦、大小便浸泡和哭闹躁动等.均可使局部皮肤损伤而致细菌侵入。 3.新生儿的细胞免疫功能不良,补体不足,中性粒细胞对化学性趋化作用薄弱。调理素缺乏。血清球蛋白仅有IgG可经胎盘输入。新生儿局部淋巴结的屏障功能不足,对炎症缺乏局限能力。
发病机制
细菌经皮肤损伤处侵入,炎症沿皮下组织间隙迅速扩散,致皮下组织广泛的变质。皮肤和皮下血管内血栓形成。因皮肤和皮下组织营养障碍,损伤的细胞逐渐坏死,病灶内有血性渗液,肌肉和结缔组织存留大量细菌,坏死组织周围的结构则保持完整。
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好发于身体受压部位,以臀部和背部多见,枕部、骶部、颈部、腿部和会阴部亦可发生。其特征是: (1)起病急,局部皮肤温度增高,呈红色,稍有肿胀,质硬,界限不清;指压部位变白。 (2)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数小时内病变迅速扩展,1天内可扩散至大部或全背。皮肤变软,中心区的颜色转为暗红。皮下组织坏死液化,但脓液不多;皮肤与皮下组织分离,触诊有漂浮感,很少出现波动感。 (3)皮肤坏死:因皮肤和皮下的血管内血栓形成,皮肤出现坏死。部分患儿局部皮肤出现多个水泡,并逐渐融合,内容物转为血性液体;中央部皮肤变黑,出现逐渐增大的坏死区。 2.全身症状 ...[详细]
并发症
1.支气管炎。 2.肺脓肿。 3.败血症。 4.中毒性休克。 5.呼吸功能衰竭。 6.肾脏功能衰竭。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象 (1)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多升高 (2)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增高 2.细菌学检查 (1)涂片检查:取皮缘周围的分泌物或浆液进行革兰氏染色,有利于鉴别细菌种类 (2)细菌培养:取病灶分泌物或浆液进行培养,多为金黄葡萄球菌。 (3)药敏性试验:对临床治疗有指导作用。
其他辅助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诊断
1.病史 身体局部长时间受压或尿粪浸泡史;与不洁物品接触史;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史等。 2.局部特征性表现 身体受压或尿、粪浸湿部位皮肤有界限不清的红、肿、硬,伴婴儿发热及行为异常;或皮肤暗红,触及皮肤有漂浮感,或皮肤下空虚感。 3.实验室检查。
治疗
1.切开引流 诊断一旦明确,及时做切开引流。 (1)多处切开:一般需做5~7切口,切口长约1cm,间距2~3c m,相互交叉呈筛状,保证皮肤的血液供应和皮下引流通畅。 (2)凡士林纱条引流:边切边填入引流纱条,以免失血过多。皮下组织不宜广泛分离,以免造成大面积坏死。 (3)生理盐水换药: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如病变扩散,随时补充切口,务使引流安全、通畅。无出血伤口不必填塞。 2.抗生素治疗?同时选用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静脉滴注给药。通常可用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以后根据细菌对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更换抗生素。 3.支持治疗?加强婴儿...[详细]
预后
与就诊时间早晚和治疗是否正确有关,一般皮肤创面10~15天愈合,多留有瘢痕,但不影响功能。
预防
尿布力求松软,防止皮肤擦伤;及时更换被尿、粪污染的尿布,粪后清洗臀部皮肤;注意产房、婴儿室及婴儿用具的消毒。呼吸道感染人员(家长、工作人员)应暂时避免与婴儿接触,保护婴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