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阑尾类癌(carcinoid of appendix)是胃肠道类癌中最常见的一种,主要位于阑尾的黏膜下层,70%~90%的阑尾类癌小于1cm。临床多无明显症状,多数因有急性阑尾炎临应表现而在术中发现或术后发现,其预后较其他部位类癌为好。
病因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发病机制
1.病理特点 类癌是一种起源于Lieberkuhn隐窝的Kultschitzky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初起时属良性,后期则变为恶性,但不同于腺癌,故称为类癌。由于这种细胞内的颗粒对银具有明显亲和力,又称为嗜银细胞。它们能分泌5-羟色胺,故能产生一系列全身症状,包括面部和躯体上部潮红或紫红、腹部绞痛、腹泻、哮喘和呼吸困难,后期可出现右心衰竭、心内膜下纤维化和继发性瓣膜功能不全,以及心包炎伴渗出等所谓类癌综合征的表现。 2.病理形态 (1)大体形态:肿瘤位于阑尾尾部黏膜下,结节状,直径多数0.1~1.5cm,少数超过2cm。质硬呈灰白色,界限相当清楚,但没有包膜(图1),可...[详细]
临床表现
1895年Glazebrook报道第一例阑尾类癌。此肿瘤一般生长缓慢,早期多无临床症状,或症状不典型,无特异性,常因出现急、慢性阑尾炎(57%)而就诊。有时表现为慢性腹痛或无痛性血便。一般不出现面色潮红、低血压、哮喘、心脏瓣膜病变等类癌综合征。若有则提示类癌已转移,主要是肝脏和后腹膜。Wilson收集的1700例中,仅有6例发生类癌综合征。有学者提出阑尾类癌的肠套叠发生率高。
并发症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实验室检查
1.24h尿5-羟吲哚乙酸(5-HIAA)测定。 2.组织病理学检查 3.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查 4.嗜银亲银染色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钡灌肠造影 当阑尾充盈钡剂后,可见远端腔内有不规则圆形充盈缺损,局部管腔可撑大。少数类癌发生于基底部,则阑尾可以不显影。 2.B超检查 右下腹B超检查可能发现阑尾局部团块状,密度均匀,边界较清的回声影。但由于阑尾类癌多数小于2cm,且多位于阑尾尾部,因此它们虽然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但敏感性不高,且无特异性。
诊断
诊断时应明确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是否伴有转移。转移是临床上诊断恶性的标准。组织学可从肿瘤直径和对周围组织的浸润作出初步判断。杨枫认为肿物直径大小可作为判断是否发生转移和恶性程度的可靠指标:即阑尾类癌直径<0.5cm者可视为良性;直径在0.5~1.5cm者,可视为交界性肿瘤;直径>1.5cm有明确转移或直径>2cm者,视为低度恶性。而有否肌层或浆膜层侵犯,不能作为判断恶性程度指标。
治疗
1.阑尾切除术 当阑尾类癌<1cm且局限于阑尾无转移时,阑尾切除术是治疗的选择。 2.扩大的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 适合于:①类癌直径>2cm;②类癌位根部并已侵及盲肠;③类癌已侵及阑尾系膜、回盲部肠壁;④区域淋巴结肿大并快速活检证实有转移。 3.转移器官的切除 术中发现类癌合并有肝转移时,应根据原发病灶及肝转移的情况,考虑一并切除。 若术中未发现病变,而术后病理发现阑尾类癌时,年轻病人可根据指征考虑再次手术;年迈体弱者可暂不手术,静观其变化,因类癌可随病人年龄增长而发生退化改变。 阑尾类癌治疗的关键往往在于术中发现其存在,探查明确病变范围,...[详细]
预后
阑尾类癌的预后一般较好。Sandor等回顾性分析了1570例阑尾类癌,局限性肿瘤5年生存率是94%,局部浸润性为84.6%,远处转移的为33.7%。总生存率是85.9%,明显高于其他部位的类癌。 预后与肿瘤良恶性、是否伴有转移密切相关。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