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卡波西肉瘤(Kaposis sarcoma)又名多发性特发性出血性肉瘤(Multiple idiopathic hemorrhagic sarcoma),是多中心性血管性肿瘤。临床少见,好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亦常见于艾滋病患者。临床早期以肢体等处的有色丘疹或斑块为主要表现,逐渐发展成大的斑块或结节,可伴有明显的局部水肿和内脏损害。放射治疗敏感,可配合手术和化疗等治疗。
病因
病因不明,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基因易感性。 2.地理环境因素 如寒冷等外界环境影响。 3.内分泌紊乱。 4.病毒感染 近年在各型肿瘤内均可查到巨细胞病毒。 5.细胞免疫缺陷 艾滋病的Kaposi肉瘤是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和破坏CD4细胞导致机体免疫缺陷所致。
发病机制
已在艾滋相关Kaposi肉瘤、非洲流行性Kaposi肉瘤及地中海型Kaposi肉瘤中分离出标志人类疱疹病毒8的疱疹病毒样DNA序列,高度提示其对Kaposi肉瘤的发病作用。 肿瘤由纵横交错的梭形细胞、网状纤维和胶原纤维中的血管结构组成。梭形细胞的胞核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早期的组织象可见肉芽组织中出现的向血管腔突出的内皮细胞,并有溢出的红细胞及含铁血黄素。晚期有广泛的结缔组织增生,与一般肉瘤不易区分(图1)。

临床表现
Kaposi肉瘤的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2型。 1.经典型 (1)多见于50~70岁的老年男性。 (2)皮损常见于下肢远端、手、前臂等处,后期可出现于面部、耳、躯干及口腔,特别是在软腭较多见。 (3)皮肤损害为红色、紫红色、淡蓝黑、青红丘疹或斑块,逐渐增大融合成大的斑块、结节,结节质硬如橡皮。可出现明显的局部淋巴水肿。 (4)可累及内脏、骨骼。内脏以胃肠道最常见。此外,心、肺、肝、肾上腺及腹部淋巴结也可累。骨骼受累表现为骨质疏松、囊肿,甚至侵蚀皮质。骨骼变化富有特征性,有诊断价值。 (5)自觉烧灼、瘙痒或疼痛(图2)。 2...[详细]
并发症
病情缓慢进行时,新结节不断出现并逐渐增大,可发生溃疡,甚至发生坏疽,需要截肢。
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分类计数 淋巴系统受累时单核细胞增多,其次为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2.组织病理检查 真皮可见成团的肿瘤组织,肿瘤中有许多不规则的裂隙,腔内以内皮细胞增生为主,腔外有明显的红细胞,可见数量不等的梭形细胞,细胞核大,不规则,深染,有异型性。
其他辅助检查
X线摄片:骨骼受累时可见骨质疏松、囊肿,甚或侵蚀皮质。
诊断
1.病史 患者有巨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史,或外伤等。 2.临床特点 老年人,发生于足趾、足弓部位的,多发性浸润性暗红色结节,易破溃,自觉疼痛。 3.组织病理 提示为缺血性血管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
治疗
1.放射治疗 Kaposi肉瘤对放射治疗敏感,研究表明,在一次照射8Gy剂量后70%患者能完全缓解。通常采用大照射治疗,以减少复发危险。 2.化疗 (1)单一化疗: ①长春花碱和长春新碱:4~8mg(约0.1mg/kg),1次/周缓慢静脉滴注。经典型约90%获全部或部分缓解,但对艾滋病型效果差。 ②放线菌素D :6~8mg/(kg·d)加上5%~10%葡萄糖溶液500ml,静脉滴注,4h内滴完,10天为1个疗程,两个疗程间需隔2周。 ③表鬼臼毒素衍化物(鬼臼乙叉甙或鬼臼噻吩甙):最近用于治疗本病。一些研究提出90%可获缓解。其中41%可获完全...[详细]
预后
本病病死率10%~20%,平均存活9年。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