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乳头炎(papillitis)和乳晕炎(areolitis)是由金黄葡萄球等感染引致的乳头及乳晕皮肤和腺体的化脓性炎症。多发生于妇女的哺乳期,处理不当,可发展成乳房炎,中医称本病为“乳头风”。
病因
金黄葡萄球菌是本病的主要致病菌。哺乳期细菌侵入乳头和乳晕与下列因素有关。 1.乳头表皮皲裂 哺乳期因乳汁过多,流溢皮肤,长期侵蚀引起的乳头糜烂或湿疹,造成乳头皮肤的损伤。 2.乳头内陷或过小 哺乳时造成婴儿猛烈吸吮,咬破乳头等使皮肤破损。 3.乳晕腺开口堵塞,局部皮肤破损 乳晕局部有汗腺、副乳腺和特殊的皮脂腺。乳晕部的皮脂腺又称乳晕腺,或Montgomery腺。每侧有10~15个,呈环体排列在乳头附近,位置较浅在,在乳晕处形成小结节样突起,单独开口于乳晕上。当乳晕处皮肤损伤,细菌进入腺体内,即为乳晕炎。在妊娠期间,乳晕腺体显著增大,导管扩张,皮脂分泌明...[详细]
发病机制
细菌侵入乳头和乳晕破损的皮肤,在乳管及乳晕腺周围组织中迅速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局部组织变性、坏死,而形成脓肿的中心,表现为局部充血、渗出、硬结。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对受损的组织细胞和病菌体加以破坏,使其逐渐坏死和溶解,在真皮下形成脓肿。因金黄葡萄球菌的毒素含有凝固酶,故形成脓栓,向外突起。临床可见在红肿硬结的中央有多个黄白色脓头。炎症多限于局部,一般没有全身反应。
临床表现
皲裂时乳头表面有小裂口和溃疡,上皮浸软后也可表现为糜烂状。本病初期,小儿哺乳时乳头部有刀割样痛,继之出血或流黄水及表面结痂;如再吸吮,痂脱复结,裂口逐渐扩大。当病情发展,在乳晕下形成急性或亚急性蜂窝组织炎或乳晕局部的脓肿,破溃后溢出油脂豆渣样物(图1)。

并发症
乳晕脓肿不能及时排出脓液,则继续发展,可引致乳房脓肿。此时病人除有局部红、肿、热、痛的急性感染体征外,可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寒战高烧、全身不适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可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其他辅助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诊断
根据乳头、乳晕局部的临床表现,一般可明确诊断。
治疗
1.抗生素应用 可口服或肌内注射给药。如头孢氨苄0.25g,4次/d,口服;或头孢拉定(头孢环己烯)0.25g,4次/d,口服;或林可霉素(洁霉素)0.25g,3次/d,口服;可用红霉素0.5g,口服,2次/d。 2.中药应用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与“肝气郁结,内热壅滞”有关,应以“疏肝利气,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常用中草药有: (1)括楼牛蒡汤:熟牛蒡、生山栀、金银花、连翘各9g,全括楼(打碎)、蒲公英各12g,橘皮、橘叶各4.5g,柴胡6g,黄苓9g。水煎服,每天1付。 (2)疮疡饮:山甲珠、皂刺、当归尾、天花粉、陈皮各9g,乳香、没药各6g,金银花、赤...[详细]
预后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