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腹膜后出血(retroperitoneal hemorrhage)和血肿(hematoma)是位于腹膜后间隙内的器官、血管、肌肉、附近骨组织外伤出血和形成的血肿。因原发损伤的器官不同,损伤的严重程度不同,故临床表现各异。小量出血和血肿可被组织和器官损伤的症状所遮盖,大量出血和大的血肿主要可致低血容量性休克,腹部症状常与胃肠道损伤相混淆。诊断错误可导致阴性剖腹探查,延误手术抢救机会而导致病人死亡。
病因
腹膜后间隙共有3个区,其所含组织和脏器不同,则导致出血的直接原因亦不相同。 1.正中区 内有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肠系膜上动脉、胰腺及十二指肠等器官。后背部、前腹部的暴力易使这些器官受损大出血。后背部受压脊柱骨折,骨折端的出血也使其成为血肿。 2.两侧(肾周)区 两侧有肾及肾上腺、升结肠及降结肠,侧方的压砸、碰撞易使肾及结肠受伤。 3.骨盆区 有骨盆骨折和骼总动静脉、髂内外动静脉及其分支、汇入支的血管伤,骨折端出血,血管断裂破裂出血,均可能造成巨大血肿,甚至持续性出血,进行性血肿增大。
发病机制
绝大多数的腹膜后出血和血肿是由腹膜后结构损伤所引起,骨盆骨折和腰椎骨折是最常见的原因,约占2/3。其次是腹膜后血管或脏器损伤,多见于加速行驶的机动车辆创伤腹部,造成腹膜后脏器损伤或血管损伤,如肾、胰和十二指肠的损伤。由于腹膜后为疏松组织,出血易在腹膜后间隙广泛蔓延,形成巨大血肿,并可渗至肠系膜之间,出血量可多达2000~4000ml。
临床表现
腹膜后血肿由于原发损伤器官不同,损伤的严重程度不同,临床表现各异,缺乏固定的典型症状。少量出血形成较小的血肿,常无明显症状和体征而自行吸收,而临床较大血肿的主要表现有: 1.血肿压迫症状 血肿压迫神经和内脏可以引起神经性疼痛和胃肠道或泌尿系统功能紊乱。约60%的患者有腹痛,40%的患者有休克症状和体征,25%的患者有背痛。 2.腹痛和肠麻痹 腹痛比较模糊,可为全腹痛或局限于血肿部位的疼痛。常有不同程度的肠麻痹。腹膜后血肿未渗入腹腔者,可仅有腹部压痛而无明显肌紧张及反跳痛,若血液渗入腹腔后可出现腹肌紧张、压痛和反跳痛,加重肠麻痹。 3.侧腹部肿块和瘀斑 ...[详细]
并发症
低血容量性休克:出血较大时患者的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血压降低,脉搏浅弱,中心静脉压下降、尿量减少。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红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量的降低。 2.尿常规 有时尿内见红细胞。
其他辅助检查
1.B超检查 急症腹部B超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可显示腹腔内实质脏器损伤情况,如腹腔积血、积液情况。 2.X线摄片 发现有骨盆骨折、腰椎骨折、腰大肌阴影模糊或呈包块阴影等,则提示有腹膜后出血。因肠胀气、肠麻痹则表现为充气肠管移位等。 3.静脉肾盂造影 可有肾盂受压或移位等表现。见造影剂自肾向外渗漏,则表明有肾外伤和腹膜后出血。 4.CT检查 一般血肿表现为异常的软组织密度,伴腹膜后间隙的闭塞和移位。血肿密度因出血时间的长短不一。急性血肿密度增高,亚急性期血肿中央为高密度,周围绕以低密度区(图1)。慢性期表现为无特异性低密度区块,伴增厚的环形壁,增强扫描环...[详细]
诊断
腹膜后出血和血肿因缺乏固定的典型症状, 尤其是合并其他部位的创伤和腹腔内出血时,腹膜后出血的症状常被掩盖,故诊断常较困难。诊断错误可导致不必要的阴性剖腹探查,延误手术抢救机会而导致病人死亡。 1.病史 外伤性腹膜后出血和血肿的诊断,主要是原发部位伤的诊断和(或)伴发腹内器官伤的诊断,因此询问外伤史至关重要。主要包括受伤时间、致伤原因、部位、伤后症状及其演变过程等。 2.临床表现和体征 有神经性疼痛和胃肠道或泌尿系统功能紊乱,全腹压痛或局部压痛,伴不同程度的肠道麻痹,可有腹膜刺激症状或直肠刺激症状,亦可出现休克症状等。 3.辅助检查 提示有腹膜后出血。
治疗
腹膜后血肿的治疗,应个体化决定,一律保守治疗或一律手术治疗都会发生错误;手术治疗中,要不要切开后腹膜也应具体情况具体决定。 1.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病人全身情况较好、血流动力学稳定、临床各项检查后估计腹膜后出血量少、或仅为骨盆骨折或脊柱骨折端出血而无大血管和内脏损伤者。此种情况,出血量或血肿不大,多能自行吸收。 (2)治疗措施: ①严密观察病人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基本生命体征变化,并参考骨折的解剖部位、损伤的轻重程度,综合估计内出血量。 ②输血、输液抗休克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近年抗休克治疗多采用“VIP”程序,即V(ve...[详细]
预后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