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小肠突入回盲部隐窝内所导致的内疝,称盲肠旁疝(paracecal hernias)。是后腹膜疝的一种,大约占后腹膜疝的5%。
病因
在回盲部周围有3个隐窝,一般均较小,不大可能形成内疝。若其过大、过深,在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有可能使小肠突入其内,形成内疝,并造成完全性或不完全性肠梗阻。
发病机制
由于胚胎时期中肠的旋转,在回盲部形成了3个隐窝,即回盲上隐窝、回盲下隐窝和盲肠后隐窝。回盲上隐窝和回盲下隐窝是回肠动脉分支时,腹膜发生皱褶形成的。盲肠后隐窝则是由于肠旋转过程中不正常所造成的。正常情况下,盲肠旋转下降至右髂窝中,并完全附着在右髂窝的后腹壁上,如果此过程发生某种程度的异常可形成一与腹腔相通的盲肠后隐窝。 1.回盲上隐窝(superior ileocaecal recess) 又称回结肠窝或Luschka窝,是由供应回盲结合部前面的回结肠动脉的分支-盲肠前动脉,被腹膜包被形成的弓形腹膜襞,称盲肠血管襞(vascular cecal fold),或称回盲上皱襞(supe...[详细]
临床表现
如果小肠突入回盲部隐窝内形成盲肠旁疝,并造成不完全性肠梗阻时,其症状和体征为反复发作的右下腹间歇性绞痛,有时亦可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部分病人伴有反射性恶心、呕吐,但腹胀可能不明显。腹痛发作时,往往能在右下腹触及到一包块。当突入回盲部隐窝内的小肠回纳后,腹痛缓解,包块也随之消失。
并发症
肠绞窄是盲肠旁疝的主要并发症。临床出现完全性肠梗阻表现,腹痛加剧并转为持续性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和腹胀;肠鸣音亢进。肠管坏死后,右下腹包块压痛明显,并有腹膜刺激征。听诊肠鸣音消失。病情严重者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清源胚抗原(CEA)检查,排除盲肠肿瘤的可能性。
其他辅助检查
根据病人病史选择下列检查: 1.X线检查 (1)腹部平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肠梗阻表现。 (2)钡剂灌肠:可明确内疝的部位和类型。 (3)CT扫描。 2.腹部B超 可在腹内某一部位探测到异常积气,或见一团小肠襻聚集在一起,不易被推移。
诊断
综合文献报告,盲肠旁疝术前确诊相当困难,多数是在手术探查时明确诊断的。当病人有右下腹反复发作的间歇性疼痛,且腹痛发作时右下腹可触及包块,腹痛缓解后包块随之消失,甚至在慢性病史的基础上出现急性肠梗阻表现,并有压痛包块,应考虑到盲肠旁疝的可能。
治疗
盲肠旁疝有随时发生绞窄可能,一旦明确诊断,应手术治疗。如高度怀疑为本病时,亦应积极争取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2种: 1.复位疝入肠管、闭合疝环口,防止其复发。 2.沿疝囊无血管区剪开疝囊,使之敞开成为腹膜腔的一部分。
预后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预防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