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腹壁间疝(interparietal hernia)是腹股沟斜疝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点是:腹腔脏器不通过腹股管下降,而是经腹内环突入腹壁各层次之间。
病因
腹股沟斜疝疝囊突入腹壁层次间形成腹壁间疝的病因尚不清楚,综合文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疝的正常通道狭窄或闭塞 疝的正常通道狭窄或闭塞多见于睾丸下降不全患者。睾丸下降不全除与睾丸引带异常、睾丸发育不良等因素有关外,解剖异常、机械梗阻、筋膜覆盖阴囊入口、鞘状突未进入腹股沟管等亦是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因素。由于睾丸下降不全多伴有鞘状突未闭并因此并发腹股沟斜疝,在疝的进展过程中,因腹股沟管和外环狭窄以及存有坚硬组织等阻碍等,疝的正常通道闭塞,疝块不能通过狭窄或被坚硬组织覆盖腹股沟管,可被推挤到腹壁组织间形成腹壁间疝。 也有学者认为:当腹压突然增高时,腹内脏器强行扩张疝囊颈,...[详细]
发病机制
依据疝囊潜入的途径,腹壁间疝分为3种类型: 1.腹膜前间隙疝(preperitoneal hernia) 疝囊位于腹膜前与腹横肌之间,肠管嵌顿于疝囊颈处,该处隆起突向腹腔,腹膜与肌肉分离,此型腹壁间疝约占20%。 2.间隙疝(interstitial hernia) 疝囊位于各层肌肉之间,可在腹横肌与腹内斜肌之间,或腹内斜肌与腹外斜肌腱膜之间,约占60%。 3.腹外斜肌腱膜外疝(external ablique musculoaponeurotic hernia of abdomen) 疝囊位于腹外斜肌腱膜外,约占20%。间隙疝疝囊的位置可在腹横筋膜与...[详细]
临床表现
部分病人既往有腹股沟斜疝病史,此次嵌顿后自行或医生予以手法复位治疗,复位后疝块“消失”,但腹痛症状仍存在,且进行性加重。体检可见肠梗阻体征,斜疝侧睾丸位置升高,下腹部内环附近触及包块并有压痛。 少数患者可在突然屏气用力或剧烈咳嗽后,出现阵发性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肠梗阻症状,但无疝块脱出,下腹部内环附近处有触痛包块。 本病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可无症状或症状模糊,如下腹部钝痛和酸胀感。一般很少因症状而就诊。有时肿块较小位于肌层不易触及,再加上腹外环空虚,极少被医生注意而漏诊。
并发症
体检时,因肠段嵌闭或绞窄,表现肠梗阻症状,局部可有压痛性肿块。
实验室检查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X线透视或腹部拍片有肠梗阻征象。 2.B超 提示下腹内环附近有异常气液体的肠管回声。
诊断
1.病史 既往有腹股沟斜疝或腹股沟斜疝嵌顿病史。 2.临床表现 本次嵌顿后经手法复位治疗,疝块消失,但肠梗阻症状犹存并进行性加重。病侧内环附近有压痛性包块。 3.辅助检查 X线透视或腹部拍片有肠梗阻征象;B超示下腹内环附近有异常气液体的肠管回声。
治疗
本病一经诊断,应急症手术。方法同腹股沟斜疝嵌顿手术。
预后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预防
1.对于腹股沟斜疝应早诊断、早治疗。 2.在治疗腹股沟斜疝时应避免不适当的疝带压迫及手法复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