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同型胱氨酸尿症(homocystinuria)又称高胱氨酸尿症,是蛋氨酸代谢过程中由于酶缺陷,蛋氨酸代谢紊乱而致疾病。是一种含硫氨基酸的先天性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多发性血栓形成、智力不全、晶体异位和指(趾)过长等。 根据生化缺陷的部分,可分为4型:胱硫醚β-合成酶缺乏型(简称“合成酶型”)最常见,是由同型胱氨酸尿变为胱氨酸的途径受到阻滞。胱硫醚合成酶吡哆醛代谢缺陷型(简称“辅酶型”)因辅酶代谢缺陷,影响胱硫醚合成。5-甲基四氢叶酸-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缺乏型(简称“甲基转移酶型”)是同型半胱氨酸变为蛋氨酸的代谢途径发生紊乱。N5,10-甲烯四氢叶酸还原酶缺乏型(简称“还原...[详细]
病因
同型胱氨酸尿症为常染色体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突变基因可能位于2号染色体短臂。系由含硫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降解代谢障碍而致病。
发病机制
蛋氨酸为一种必需氨基酸,其主要转换途径是把分子中的硫转移给L-同型半胱氨酸,再进一步转化为胱氨酸。(Lalonge等,1994)在该病患者中的SLC3A1。基因中检测到一个半胱氨酸,467位至苏氨酸的突变,此突变基因能诱导氨基酸转运活性几乎完全消失。 现已发现在这种转化过程中,有多种酶的缺陷能引起某些氨基酸沉积于细胞内,同时伴有血清中其他氨基酸浓度升高。同样,这种酶缺陷也可影响到同型半胱氨酸再甲基化转化为蛋氨酸。蛋氨酸转化到同型半胱氨酸的第一步是形成S-腺苷酰蛋氨酸。该反应受甲硫氨酸腺苷酰转移酶催化。正常时,ATP分子的腺苷酰被转移到蛋氨酸上,形成腺苷基蛋氨酸,这样以后就能参与几种转...[详细]
临床表现
1.胱硫醚合成酶缺乏型(经典型) (1)病人典型的骨骼表现是高个的纤弱体型、肢体细长、蜘蛛样细长指趾、肌肉细弱、弓形足、脊柱侧凸及后凸等,毛发淡黄、稀少和质脆,皮肤常见面颊发红,有网状青斑,可出现一侧或双侧眼球晶状体移位,通常为向下移位,智力发育迟滞等。 (2)轻度精神衰退是惟一的神经系统异常,是本病与Marfan综合征的鉴别点,后者智力不受损害。可因血小板异常促进凝血及脑动脉血栓形成,脑梗死显然与血栓形成性和栓塞性动脉闭塞有关。疾病晚期可出现冠状动脉、脑动脉及肾动脉增厚和纤维变性,有的病人青春期可死于冠状动脉闭塞,心肌病变可成为脑动脉的栓子来源,引起偏瘫和失语等。 ...[详细]
并发症
病人可有弓形足、脊柱侧凸及后凸等,毛发淡黄、稀少和质脆。同型胱氨酸尿症发生脑梗死者可有偏瘫、失语和抽搐。胱硫醚合成酶缺乏型病人青春期可死于冠状动脉闭塞。
实验室检查
1.血和尿中同型胱氨酸过高。 2.合成酶缺乏型血中蛋氨酸升高。 3.转移酶缺乏型和还原酶缺乏型血、尿中胱硫醚增多。 4.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5.转移酶缺乏型血中叶酸升高。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表现为骨质疏松,远端骨骺和干骺端增粗,长管骨细长,尺桡骨远端出现骨刺,腕骨增大,长细肢畸形,易于弯曲或骨折。脊柱侧突和后突,椎体呈鱼椎状变形。鸡胸或漏斗状胸。 2.血管钙化,血管造影血管内膜呈条纹波浪状外观,体循环和肺血管阻塞(血栓形成和栓塞)。
诊断
根据临床特征,怀疑本病者,需依靠化验检查确诊。尿中同型胱氨酸增多。本实验阳性证明尿中有过量的二硫化物(如含硫氨基酸)。假阳性者可见尿中有大量的青霉胺、胱氨酸、丙酮、谷胱甘肽等。可用肝活检和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以测定酶的活性。 新生儿筛选试验在生后第4天即可进行,其方法是测定尿中同型胱氨酸和血中蛋氨酸。杂合子诊断方法是测定肝或淋巴细胞的酶活性。 产前检查,可以通过培养羊水细胞以测定胱硫醚合成酶的活性,近年来也能测定甲基转移酶的活性,从而可以诊断出甲基转移酶缺乏型病例。
治疗
1.严格限制食物中蛋氨酸的摄入量,采用低蛋氨酸膳食,有报告自新生儿期限制蛋白摄入,有时智力可达到与正常儿相近的水平。可服用大剂量维生素B6,250~500mg/d,因其是胱硫醚合成酶的辅酶(cystathionine synthetase coenzyme),可减少高胱氨酸的分泌,对缓解神经系统症状如智力好转等有一定作用。如发生血管病变,抗凝剂可阻止血管进一步闭塞。 2.5-N-甲基四氢叶酸(MTHF)-高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缺乏型或氰钴胺还原酶缺乏型可用维生素B12治疗,甲烯四氢叶酸还原酶缺乏型可试用叶酸治疗,用药后虽尿中高胱氨酸排出减少,但临床症状不见改善。发生脑梗死应对症治疗。
预后
合成酶缺乏型预后较差,若不经治疗,多于20~30岁死于血管并发症。少数甲基转移酶缺乏型,可早期死于反复感染。还原酶缺乏型可存活到成人。
预防
1.遗传病的预防 开展婚姻和生育指导,努力降低人群中遗传病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2.纠正代谢紊乱 这是目前治疗遗传性代谢病的最主要方法。 (1)饮食控制(禁其所忌):当代谢异常造成机体某些必需物质缺乏时,通过饮食加以补充;而当代谢物质发生贮积时,则限制此代谢物或其前身物质的摄入,来维持平衡。 (2)产物替代:当重要的酶促反应产物不足而致病时,可直接补充相应的必需的终产物。 (3)酶替代疗法:直接给酶缺陷患者提供相应的正常的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