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莱姆病(lyme’s disease,LD)是近年来被认识的一种人畜自然疫源性、累及人体多个器官的蜱媒传染病。 约15%和8%的患者分别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和心脏受累的征象。 神经系统可表现为脑膜炎、脑炎、舞蹈病、小脑共济失调、脑神经炎、运动及感觉性神经根炎以及脊髓炎等多种病变,但以脑膜炎、脑神经炎及神经根炎多见。病变可反复发作,偶可发展为痴呆及人格障碍。 莱姆病的病原体是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BB)。自1982年Burgdorferi及其同事分离到莱姆病病原体以来,Lyme病在流行病学、病原学、临床学、发病机制及菌苗等方面有了...[详细]
病因
Lyme病的病原体为BB,长10~39μm,宽0.2~0.25μm,革兰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红色,在BSK培养基中于30~37℃条件下生长良好。携带BB的硬蜱叮咬人,而导致感染,引起临床症状。
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BB进入人体后,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并可在体内长期存在,从而诱发复杂的炎症反应。Lyme病的组织学损伤主要表现为炎性渗出,渗出物中主要含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浆细胞。可从Lyme病患者的多种标本如血液、皮肤、中枢神经系统、眼、关节液和心肌中分离出BB。BB主要为细胞外寄生的病原体。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BB可黏附并侵入人类细胞如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实验研究表明,BB在Lyme病早期即可穿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CNS。进入细胞内的BB可逃避宿主免疫反应和抗生素的作用,持续增殖并引起临床症状。另外,BB抗原性的变异或OspA/OspC变化可能是细胞外BB逃避宿主免疫反应,引起复发性L...[详细]
临床表现
Lyme病临床特点与其他螺旋体病一样,通常分期发作,缓解与发作交替。潜伏期3~32天,平均7天左右。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分3期。早期临床表现包括Ⅰ期和Ⅱ期。 Ⅰ期主要为全身感染症状(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和局部淋巴结肿大)及特征性皮肤损害(慢性游走性红斑)。 皮肤的慢性游走性红斑,见于大多数病例。初起常见于被蜱叮咬部位出现红斑或丘疹,逐渐扩大,形成环状,平均直径15厘米,中心稍变硬,外周红色边界不清。病变为一处或多处不等。多见于大腿、腹股沟和腋窝等部位。局部可有灼热及痒感。 病初常伴有乏力、畏寒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亦可出现脑膜...[详细]
并发症
该病侵犯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既是其复杂的临床表现,也可视为多样的并发症。早期以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征,同时出现发热、多汗、疲乏、无力、头痛、颈强直以及肌肉、骨和关节疼痛等症状;后期则出现关节、心脏和神经系统等受损表现。患病后如不及时治疗,可使人永久性残疾。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多数正常,个别可中度增高,60%的患者淋巴细胞百分数增高。 2.约半数患者血沉呈轻、中度增快。 3.CSF压力增加,白细胞数个到数百个,其中以淋巴细胞为主,占70%~100%,蛋白含量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或稍低。 4.血及CSF中特异性IgM、IgG抗体,一般在发病后4~6周逐步达到高峰,约至10周左右随抗生素治疗滴度下降,但需警惕假阳性和假阴性反应。 现一般采用ELISA间接免疫荧光(IFA)、免疫印迹法(WB)等方法检测患者血中特异性抗体。 5.病原学检测有PCR和用BSKⅡ培养基从血液、CSF、皮肤标本分离病原体。
其他辅助检查
颅底X片、胸片、心电图、脑CT、MRI检查等,对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诊断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关于Lyme病的诊断标准有下列5项(Rahn,1991): 1.有慢性游走性红斑。 2.短暂或反复发作的非对称性关节肿大和关节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脑神经根炎(特别是面神经麻痹,可为双侧性)、神经根炎、脑脊髓炎(CSF中特异性抗体效价大于血清效价而证实为BB感染);急性起病的一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3.流行病学暴露史,指发病前30天内曾到过树林、灌木丛或草地等潜在性的蜱栖息地。 4.曾去过流行区,指既往该地区至少有2例Lyme病确诊病例,或有蜱叮咬史者显示有BB感染的血清学证据。 5.实验室检查 从感染组织或体液中...[详细]
治疗
目前我国对Lyme病的治疗方案尚未统一。伯氏疏螺旋体对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第三代头孢菌素及红霉素类敏感(Loewen,1999)。目前临床用于Lyme病治疗的常用抗生素用法(王贵强,1996):多西环素(强力霉素)100mg,2次/d,口服;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500mg,3次/d,口服;红霉素250mg,4次/d,口服;四环素0.5g,4次/d,口服。晚期有心脏、神经、关节等损害者,可用青霉素每天2000万U,分3~4次静脉滴注;头孢曲松(头孢三嗪)每天2g,静推或静脉滴注。以上抗生素疗程为2~3周或更长。对一期患者,首选四环素,亦可用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有神经系统损害的应选用静脉途径给...[详细]
预后
抗生素治疗Lyme病疗效确切,一般预后较好,但也有复发和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反复大剂量抗生素治疗,应警惕真菌感染的合并症。今后应进一步研究抗生素联合使用及长期应用的疗效问题,以期完善Lyme病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预防
1.加强个人防护及灭蜱、灭鼠。 2.加强对本病的宣教,在野外旅游,特别是在林区和山区时,应注意自我保护,要穿长袖衣和长裤,要用驱虫剂涂在衣物上防止蜱侵袭,最好不要露宿。 3.如果发现有虫叮咬,或者皮肤有红斑,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千万不要麻痹大意。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治愈莱姆病的关键。由于此病1984年方被正式命名,故我国的许多患者甚至医务工作者还不熟悉,要提高警惕,以免误诊和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