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颅骨缺损是颅脑损伤病人伤后及术后较常见的后遗症。由于脑组织失去了正常颅骨的屏障作用而易受伤,且颅骨缺损能引起各种症状和影响外观,常需行颅骨修补成形术。
病因
颅骨缺损可见于: 1.开放性颅脑损伤,尤其是火器伤作清创术后,颅骨本身即有骨折、碎裂,伤口为有菌性开放伤口,易感染,骨折不能复位。 2.闭合性颅脑损伤清除血肿、挫裂失活脑组织后颅内压仍高,而行去骨瓣减压术。 3.骨瘤等颅骨病变切除后。 颅骨属膜性骨,再生能力差,新生骨主要来自内层骨膜,而5~6岁后即失去骨再生能力。直径小于1cm者可以骨性愈合,直径2~3cm以上者,难以修复,从而遗留颅骨缺损。
发病机制
通常颅骨缺损小于3cm者多无症状;施行颞肌下减压术或枕下减压术后,有肥厚的肌肉及筋膜覆盖并在缺损区可以形成坚韧的纤维性愈合层,起到原有颅骨对脑的保护作用,在临床上亦无任何症状。大片颅骨缺失可造成病人头颅严重畸形,直接影响颅内压生理性平衡,直立时塌陷、平卧时膨隆,早上凹入、晚上凸出;或因大气压直接通过缺损区作用在脑组织上,久而久之则势必导致局部脑萎缩,加重脑废损症状,同时,患侧脑室也逐渐向缺损区扩张膨出或变形。此外,小儿颅骨缺损可随着脑组织的发育而变大,缺损边缘向外翻,凸出的脑组织也逐渐呈进行性萎缩及囊变,所以小儿更需要完整的颅骨保证脑的正常发育。
临床表现
1.颅骨缺损处局部表现 局部有胀痛,缺损边缘疼痛,不能忍受的脑搏动,缺损部高位时头皮向颅内陷入;缺损部低位时,头皮甚至合并部分脑组织、脑室向外膨出。 2.颅骨缺损综合征 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昏,患者对缺损区的搏动、膨隆、塌陷存恐惧心理,怕晒太阳、怕震动甚至怕吵闹声,往往有自制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和记忆力下降;或有忧郁、疲倦、寡言及自卑。 3.长期颅骨缺损 有脑膨出或突出时,脑组织可萎缩及囊变。小儿颅骨缺损随脑组织发育而变大,影响正常脑发育而出现智力偏低;成年人可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甚至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脑膜-脑瘢痕形成时可伴癫痫。
并发症
大片颅骨缺损直接影响颅内生理性平衡,大气压直接通过缺损区作用在脑组织上,久之可导致脑萎缩,加重大脑的损害。
实验室检查
无特殊表现。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平片 正侧位及其他不同方位平片即可显示颅骨缺损的部位、范围。 2.CT扫描 同X线片相结合,不仅可以进一步明确颅骨缺损的部位与范围,而且可以了解周边颅骨及脑内、脑膨出组织情况,有利于手术。
诊断
典型的缺损局部临床表现,结合X线平片、CT扫描,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
颅骨缺损的治疗是施行颅骨修补成形术,但对手术的时机、方法和选用的材料以及适应证与禁忌证均须认真考虑,特别是病人要求修补颅骨缺损的目的,希望解决什么问题。因为单纯的颅骨成形术对脑外伤后功能性症状、精神障碍和外伤性癫痫等表现的治疗效果是难以预测的。 目前可供颅骨成形使用的修补材料有自体组织和异体材料两种,前者系用病人自身的肋骨、髂骨或颅骨,后者则属高分子聚合物及金属等植入材料。因修补的具体方法不同,又可分为镶嵌法和覆盖法两种术式。目前采用后一种方法者渐多。 颅骨缺损修补的时机,应视病人的全身和局部情况而定,如在单纯凹陷性骨折作塌陷骨片摘除后,即可同期一次手术完成修补术。但是...[详细]
预后
一般预后良好。
预防
无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