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科室: 神经内科 
  • 别名: 寻求命名综合征 syndrome in search of a name
  • 症状: 肌张力过高 磨牙 昏迷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所有群体
  • 相关疾病: 暂无

概述

迁延性昏迷是指病人伤后长期处于昏迷状态(持续3个月以上),失去对外界的正常反应,可表现为去皮质综合征、无动性缄默症或植物生存状态。由于这是一种很特殊的昏迷状态,更有人称之为“寻求命名综合征”(syndrome in search of a name)。

病因

迁延性昏迷是由于原发或继发性脑干损伤、持续颅内压增高引起严重的脑皮质缺血、缺氧、广泛而较重的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脑复苏不及时而引起。

发病机制

1.皮质细胞受损重发生广泛的不可逆的变性坏死,处于抑制状态,而皮质下中枢及脑干损伤较轻功能已恢复,病人可出现去皮质状态,二者功能皆未恢复时,呈现去皮质强直。
2.脑干上部及丘脑的网状激活系统受损,而大脑半球及其传导通路未受损害时可出现无动性缄默症,又称睁眼昏迷。
3.皮质及皮质下、脑干均发生较重损害时,病人即脑死亡或呈植物生存状态。
据Jennett(1976)观察,严重脑外伤深昏迷的病人,如果眼球尚可游动,约有31%最终呈植物状态或死亡;若为眼球活动减少时,其中64%呈植物状态或死亡;若为眼球活动完全消失则高达95%。还发现这些患者如果对痛刺激只有回缩反应时,约有63%死亡或呈植物状态;如果仅有伸直反应或四肢完全弛缓时,则高达83%。[收起]
1.皮质细胞受损重发生广泛的不可逆的变性坏死,处于抑制状态,而皮质下中枢及脑干损伤较轻功能已恢复,病人可出现去皮质状态,二者功能皆未恢复时,呈现去皮质强直。
2.脑干上部及丘脑的网状激活系统受损,而大脑半球及其传导通路未受损害时可出现无动性缄默症,又称睁眼昏迷。
3.皮质及皮质下、脑干均发生较重损害时,病人即脑死亡或呈植物生存状态。
据Jennett(1976)观察,严重脑外伤深昏迷的病人,如果眼球尚可游动,约有31%最终呈植物状态或死亡;若为眼球活动减少时,其中64%呈植物状态或死亡;若为眼球活动完全消失则高达95%。还发现这些患者如果对痛刺激只有回缩反应...[详细]

临床表现

患者多为重型脑损伤后持续昏迷不醒,或因原发性脑干损伤过重;或有颅内出血,因脑疝造成继发性脑干损害;或属持续颅内高压引起严重脑缺血、缺氧;甚或发生呼吸心跳骤停而行复苏。经抢救之后,虽然病情渐趋稳定、颅内压亦恢复正常,但意识却处于长期昏迷状态。伤后病人初期为深昏迷,强痛刺激时出现四肢伸直反应,呈去皮质强直状态。其后1~2个月后疼痛刺激时,逐渐出现睁眼动作。继而可有本能的自发睁眼,或有漫无目的的眼球游动,但不能遵嘱活动,对语言毫无反应。与此同时,原有的去皮质强直随之消失,逐渐对痛刺激有缓慢的肢体回缩反应,且肌张力仍较强,并常有强握、吸吮、磨牙和咀嚼等动作出现。病人有明显的醒觉和睡眠节律,对外界环境漠不关心,有时眼球可以追随人或物的移动,但缺乏有目的的动作,不能自动调整不适的卧姿,也不主动索食。检查四肢肌张力较高,双上肢多呈屈曲状态,被动强伸时可有痛苦表情,偶尔呻吟,双下肢内旋、内收,置于伸位或屈位,双足跖屈。浅反射检查腹壁反射消失,但往往提睾反射尚存。角膜反射、瞳孔光反应、吞咽及咳嗽反射均存在。[收起] 患者多为重型脑损伤后持续昏迷不醒,或因原发性脑干损伤过重;或有颅内出血,因脑疝造成继发性脑干损害;或属持续颅内高压引起严重脑缺血、缺氧;甚或发生呼吸心跳骤停而行复苏。经抢救之后,虽然病情渐趋稳定、颅内压亦恢复正常,但意识却处于长期昏迷状态。伤后病人初期为深昏迷,强痛刺激时出现四肢伸直反应,呈去皮质强直状态。其后1~2个月后疼痛刺激时,逐渐出现睁眼动作。继而可有本能的自发睁眼,或有漫无目的的眼球游动,但不能遵嘱活动,对语言毫无反应。与此同时,原有的去皮质强直随之消失,逐渐对痛刺激有缓慢的肢体回缩反应,且肌张力仍较强,并常有强握、吸吮、磨牙和咀嚼等动作出现。病人有明显的醒觉和睡眠节律,对外界环境漠...[详细]

并发症

可能并发原发或继发性脑干损伤、广泛而较重的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

实验室检查

无特殊表现。

其他辅助检查

1.脑电图 脑电图明显异常,呈弥漫性的高慢波活动或呈低波幅8~9Hz α样波,以前额和中央区明显,对声、光、疼痛、被动睁眼等外界刺激无反应,又称α波昏迷。
2.CT、MRI 可有整个大脑半球、基底节及小脑白质区呈广泛低密度或长T1长T2信号,中脑、脑桥可有出血、软化灶,延髓往往完好,最后随着脑萎缩的发展,可出现脑沟、池加宽、脑室扩大等改变。

诊断

诊断依靠典型的临床表现、长于3个月昏迷及脑电图和CT、MRI改变。
迁延性昏迷的诊断主要依靠其特有的临床征象,同时,应结合伤情、昏迷时间及辅助性检查以便确诊。这类病人的脑电图检查常为重度异常,CT和MRI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治疗

1.迁延性昏迷的预防 预防最为关键,因为一旦迁延性昏迷发生,目前尚无特异的有效治疗方法。
2.加强病人监护 病人应住重症监护病房,严密监测颅内压和血气值,勿使颅内压超过4kPa(30mmHg),维持血PaO2在9.3kPa(70mmHg)以上,PaC02在3.3~4.6kPa(25~35mmHg)之间。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应给予气管切开、过度换气、降温及巴比妥治疗以保护脑细胞等等。头高15°位卧床,2h翻身1次预防褥疮发生,保持各关节的功能位置并定时活动以防关节挛缩和足下垂,应有计划地安排推拿、按摩、针灸及理疗。及时对症处理高热、躁动、癫痫、尿潴留,加强对其他系统并发症的防治,给予病人足够的能量与营养支持。为维持营养状况除口服和鼻饲饮食之外,尚需给予静脉营养、乳化脂肪、氨基酸、水解蛋白、维生素、微量元素、血浆、人血白蛋白、球蛋白等,甚至不定期输血,如果还不能达到基本营养要求,可行胃造瘘进食。认真作好各项护理工作,因为这类病人的死亡几乎均为其他系统并发症所致。
3.促神经细胞功能恢复药物或因子 属内源性的有神经节甘酯、三磷腺苷(ATP)、辅酶A(CoA)、细胞色素C、谷氨酸、r-氨酪酸、维生素B6、胞磷胆碱等,均对脑组织代谢有重要作用,给予其中一种药物即能在脑内转化成其他分子,故可任意选用。给药方法是:每天用三磷腺苷20mg+辅酶A 50U+胰岛素4U溶于葡萄糖液中,滴注;细胞色素C 15~30mg/d,滴注;r-氨酪酸1~4g/d,滴注;维生素B650~100mg/d,滴注;胞磷胆碱(胞二磷胆碱)250~500mg/d,滴注。另一类药物系外源性具有促进神经元氧化还原的代谢作用,常用的有:甲氯芬酯(氯酯醒)1~2g/d,溶于10%葡萄糖液中滴注;氨乙异硫脲(克脑迷)1g/d,滴注;吡拉西坦(脑复康)8~10g/d,滴注;阿米三嗪/萝巴新(都可喜)1~2片/d,口服;吡硫醇(脑复新)0.1~0.2 g,3次/d,口服;尼莫地平20~40mg,3次/d,口服;脑蛋白水解物(脑活素)10~30ml/d,滴注;吡拉西坦0.1~0.2g,3次/d,口服;桂利嗪(脑益嗪)5mg,3次/d,饭后口服;七叶皂甙钠5~10mg/d,滴注。此外,还有人应用抗抑郁药丙米嗪(丙咪嗪)或抗震颤药[收起]
1.迁延性昏迷的预防 预防最为关键,因为一旦迁延性昏迷发生,目前尚无特异的有效治疗方法。
2.加强病人监护 病人应住重症监护病房,严密监测颅内压和血气值,勿使颅内压超过4kPa(30mmHg),维持血PaO2在9.3kPa(70mmHg)以上,PaC02在3.3~4.6kPa(25~35mmHg)之间。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应给予气管切开、过度换气、降温及巴比妥治疗以保护脑细胞等等。头高15°位卧床,2h翻身1次预防褥疮发生,保持各关节的功能位置并定时活动以防关节挛缩和足下垂,应有计划地安排推拿、按摩、针灸及理疗。及时对症处理高热、躁动、癫痫、尿潴留,加强对其他系统并发症的防治,...[详细]

预后

此类患者并不是完全不能恢复意识,据国内个别报道,植物状态1~2年甚至长达12年后仍有恢复的病例,因此,对昏迷在3个月以上的迁延性昏迷的患者,仍需精心护理和积极治疗,其中可有一些病人获得意识恢复。

预防

应重视颅脑损伤初期处理,及时心肺复苏、降低颅内压、防治脑水肿、抢救脑疝、改善微循环可望降低迁延性昏迷的发生率。

浙ICP备120345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