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科室: 神经内科 
  • 别名: 脑缺血
  • 症状: 眩晕
  • 发病部位: 暂无
  • 多发人群: 老年人、高血压患者、高血脂患者
  • 相关疾病: 暂无

概述

脑缺血见于多种神经外科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如脑血管病、脑肿瘤等,也可见于心脏骤停、休克等全身性病理过程。脑缺血可表现为不同形式,有局灶性和弥漫性脑缺血、永久性和暂时性脑缺血之分。但不论以何种方式出现,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和生化改变基本相似,且与脑缺血的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关。

病因

造成脑缺血的病因是复杂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①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②脑动脉栓塞;③血流动力学因素;④血液学因素等。
1.脑动脉狭窄或闭塞 大脑由两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供血,两侧颈内动脉供血占脑的总供血量的80%~90%,椎动脉占10%~20%。当其中一条动脉发生足以影响血流量的狭窄或闭塞时,若是侧支循环良好,可以不发生临床缺血症状,如果侧支循环不良,或有多条动脉发生足以影响血流量的狭窄时,则会使局部或全脑的脑血流(CBF)减少,当CBF减少到发生脑缺血的临界水平[18~20ml/(100g·min)]以下时,就会产生脑缺血症状。
轻度的动脉狭窄不至于影响其血流量,一般认为必须缩窄至原有管腔横断面积的80%以上才足以使血流量减少。从脑血管造影片上无法测出其横断面积,只能测量其内径。动脉内径狭窄超过其原有管径的50%时,相当于管腔面积缩窄75%,即可认为是足以影响血流量的狭窄程度,也就是具有外科意义的狭窄。
多条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对脑血流的影响更大,因为可能使全脑血流处于缺血的边缘状态[CBF为31ml/(100g·min)],此时如有全身性血压波动,即可引发脑缺血。造成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而且绝大多数(93%)累及颅外段大动脉和颅内的中等动脉,其中以颈动脉和椎动脉起始部受累的机会最多,而动脉硬化则多累及脑内小动脉。
2.脑动脉栓塞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除可造成动脉管腔狭窄以外,在斑块上的溃疡面上常附有血小板凝块、附壁血栓和胆固醇碎片。这些附着物被血流冲刷脱落后形成栓子,被血流带入颅内动脉,堵塞远侧动脉造成脑栓塞,使供血区缺血。
最常见的栓子来源是颈内动脉起始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被认为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最常见的原因。栓子可很快分裂成碎片后溶解,或向远侧动脉移动。颈内动脉内的栓子有大多数(3/4)随血液的主流进入大脑中动脉,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
动脉栓塞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心源性栓子。患有风湿性心瓣膜病、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脏病、人工瓣膜和心脏手术等形成的栓子随血流进入脑内造成栓塞。少见的栓子如脓毒性栓子、脂肪栓子、空气栓子等也可造成脑栓塞。
3.血流动力学因素 短暂的低血压可引发脑缺血,如果有脑血管的严重狭窄或多条脑动脉狭窄,使脑血流处于少血状态时,轻度的血压降低即可引发脑缺血,例如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休克、颈动脉窦过敏、直立性低血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等。
4.血液学因素 口服避孕药物、妊娠、产妇、手术后和血小板增多症引起的血液高凝状态;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巨球蛋白血症引起的黏稠度增高均可发生脑缺血。[收起]
造成脑缺血的病因是复杂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①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②脑动脉栓塞;③血流动力学因素;④血液学因素等。
1.脑动脉狭窄或闭塞 大脑由两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供血,两侧颈内动脉供血占脑的总供血量的80%~90%,椎动脉占10%~20%。当其中一条动脉发生足以影响血流量的狭窄或闭塞时,若是侧支循环良好,可以不发生临床缺血症状,如果侧支循环不良,或有多条动脉发生足以影响血流量的狭窄时,则会使局部或全脑的脑血流(CBF)减少,当CBF减少到发生脑缺血的临界水平[18~20ml/(100g·min)]以下时,就会产生脑缺血症状。
轻度的动脉狭窄不至于影响其血流量,...[详细]

临床表现

临床分类和表现:
1.暂时脑缺血 包括短暂缺血发作(TIA)和可逆性缺血神经障碍(RIND)。前者指因暂时缺血,引起脑、视网膜和耳蜗等功能障碍,少有意识改变。症状持续数分钟,少数可持续数小时,但均在24h内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后者的发病同TIA,只不过神经功能障碍持续大于24h,但不超过3周。如超过3周者,则属永久性脑缺血。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分为:
(1)颈内动脉系统TIA:突发短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以单侧面部、手部受累常见,也可出现单眼短暂失明或黑蒙。主侧半球受累者,有言语功能障碍,出现短暂失读、失写和失语。
(2)椎基动脉系统TIA:症状较颈内动脉系统复杂。眩晕、同向偏盲为最常见症状。此外,面瘫、耳鸣和吞咽困难等也可出现。头痛、复视、共济失调也可为患者主诉。口周感觉障碍为脑干受累表现。双颞侧内部缺血可出现突发记忆障碍,老年人多见,顺行性遗忘较逆行性遗忘多见,可持续数小时。TIA和RIND后短期内是脑梗死的高发期,9%~20% TIA和RIND患者最终演变为脑梗死。其中20%发生于1个月内,50%发生于1年内。
2.脑梗死 常起病突然,根据病情有稳定型和进展型之分,前者指病情稳定无进展,历时24~72h,又称完全性脑卒中。11%~13%患者起病隐匿,无临床症状和体征,仅影像学发现有缺血灶。
3.边缘型梗死 边缘区位于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之间和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分支交汇处。此外,小脑供应血管之间、基底节区、皮质下都有类似边缘区。这些区域主要由各大血管末梢支供血,最易受到缺血损害,形成从额叶到枕叶的镰形缺血灶。
4.腔隙性梗死 由小穿通动脉病损引起的脑深部微小梗死,占脑梗死的12%~25%。梗死好发于基底节区以及丘脑、脑桥、内囊和白质内,可隐匿起病、无症状或表现为神经功能障碍。意识状态和高级皮质功能不受影响。[收起]
临床分类和表现:
1.暂时脑缺血 包括短暂缺血发作(TIA)和可逆性缺血神经障碍(RIND)。前者指因暂时缺血,引起脑、视网膜和耳蜗等功能障碍,少有意识改变。症状持续数分钟,少数可持续数小时,但均在24h内完全恢复,不留后遗症。后者的发病同TIA,只不过神经功能障碍持续大于24h,但不超过3周。如超过3周者,则属永久性脑缺血。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分为:
(1)颈内动脉系统TIA:突发短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以单侧面部、手部受累常见,也可出现单眼短暂失明或黑蒙。主侧半球受累者,有言语功能障碍,出现短暂失读、失写和失语。
(2)椎基动脉系统TIA:症状较颈内动脉系统复杂...[详细]

并发症

颈动脉血栓内膜切除治疗后可能并发脑梗死以及脑出血、心肌梗死、伤口出血或感染、脑神经损伤等,术后也可能出现颈动脉再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可能并发脑栓塞、夹层动脉瘤、再狭窄、穿刺部位血肿和假性动脉瘤等。

实验室检查

无特殊表现。

其他辅助检查

1.CT和MRI扫描 对表现有缺血性脑卒中症状的病人首先做CT扫描,最大的帮助是排除脑出血,因只靠症状很难区别病人是脑梗死还是脑缺血。TIA病人CT扫描多无阳性发现,少数可表现为轻度脑萎缩或在基底节区有小的软化灶。RIND病人的CT表现可以正常,也可有小的低密度软化灶。CS病人则在CT片上有明显的脑低密度梗死灶,可有脑室扩大。发生脑梗死的初期CT不能发现异常,一般在24~48h后才出现明显的低密度区。
MRI检查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发生脑梗死后6h,梗死灶内水分已经增加3%~5%,此时梗死灶呈长T1和长T2改变,表示存在细胞毒性脑水肿。在24h左右,梗死灶内血-脑脊液屏障破坏,注射Gd-DTPA做MR增强扫描可见明显的信号增强。发病1周后梗死灶仍可表现长T1和长T2,但T1值较早期缩短。如梗死灶内有出血,呈T1值缩短而T2值仍然延长。
2.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在脑缺血病的诊断上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检查,可以发现血管病变的部位、性质、范围及程度。应尽量做全脑血管造影,并包括颈部的动脉和锁骨下动脉,必要时还应检查主动脉弓部。如首次造影距手术时间较长,术前还需重做造影检查。脑血管造影具有一定危险性,对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危险性更大,可引起斑块脱落造成脑梗死。近年来应用经股动脉插管造影,较直接穿刺颈总动脉造影更安全,且具有高度血管选择性,可选用双向连续造影,包括颅内及颅外循环。
在脑缺血疾病的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颅外血管病变所致。动脉硬化引起的狭窄或闭塞具有多发性,可有数条动脉受累,也可表现为同一条动脉上有多处病变。
3.脑血流测定 测量方法有吸入法、静脉法和颈内动脉注射法,以颈内动脉注射法最准确。注射氙(131Xe)溶液到颈内动脉,用多个闪烁计数器探头放在头部,测定局部及全脑的血流量,用此法可计算出灰质、白质及脑不同区域的血流量,定出缺血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测定除有助于确定是否需要手术吻合血管外,还能证实吻合后局部缺血状况是否改善。因此,病人有局部神经功能障碍,脑血流量测定显示局部血流减少而全脑正常,或全脑血流减少而局部减少更甚,是颅外颅内动脉吻合手术的指征。如患者有TIA历史而无神经功能障碍,血管造影显示脑动脉梗阻,但侧支循环良好,脑血流测定表现两半球皆有轻度缺血,则不需做动脉吻合术。
4.其他检查方法
(1)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测定血液的流动和方向,借此可判断血管有无闭塞。颈总动脉分叉处至发出眼动脉之间的这一段颈内动脉闭塞后,眶上动脉及滑车上动脉内的血反流至眼动脉,再入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大脑前动脉。用多普勒超声仪作上述两头皮动脉的经皮测定,即可判断上述颈内动脉部位的闭塞和狭窄,以及血流方向的改变。
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可以判定脑底动脉环、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及椎基动脉等颅内大血管的血管深度、血液方向、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等,依此可判定哪根血管有病变。
(2)脑电图:脑缺血严重时,脑电图才表现异常。发生脑梗死后,脑电图表现异常,几天后开始好转,至发病后8周,仍有约半数病人显示有局限性异常,但以后逐渐恢复正常。与此同时,神经损害症状却持续存在。脑梗死灶在脑电图上显示局限性慢波。
(3)脑核素扫描:常用锝(99mTc)静脉注射法扫描。此方法只能扫描出直径大于2cm的脑病变灶,TIA病人和有脑干,小脑梗死者扫描多为阴性。检出的阳性率与病程的发展阶段和注入核素后扫描时间有关,脑梗死发生后2~3周,水肿消退,有侧支循环,使核素能进入梗死区,扫描阳性率最高;注入核素后2~4h扫描的阳性率最高。
(4)视网膜中心动脉压测定:颈内动脉的颅外段严重狭窄或闭塞时,大多数病人同侧的视网膜动脉压比对侧低。用眼动脉压测量计测量两侧视网膜中心动脉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如果两侧的压力相差20%以上则有诊断意义。[收起]
1.CT和MRI扫描 对表现有缺血性脑卒中症状的病人首先做CT扫描,最大的帮助是排除脑出血,因只靠症状很难区别病人是脑梗死还是脑缺血。TIA病人CT扫描多无阳性发现,少数可表现为轻度脑萎缩或在基底节区有小的软化灶。RIND病人的CT表现可以正常,也可有小的低密度软化灶。CS病人则在CT片上有明显的脑低密度梗死灶,可有脑室扩大。发生脑梗死的初期CT不能发现异常,一般在24~48h后才出现明显的低密度区。
MRI检查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发生脑梗死后6h,梗死灶内水分已经增加3%~5%,此时梗死灶呈长T1和长T2改变,表示存在细胞毒性脑水肿。在24h左右,梗死灶内血-脑脊液屏...[详细]

诊断

脑缺血疾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神经系统体验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根据病史及神经系统阳性发现可以初步判定出病变血管的部位,是颈内动脉系统,还是椎基底动脉系统,是血栓,还是栓塞,栓子的可能来源,并按照TIA、RIND、PS和CS的分类对病人做出诊断分型。

预后

现代外科治疗脑缺血利用半暗带的神经元耐受缺血的时间(治疗窗),采用各种方法恢复脑血流,挽救濒死的神经细胞。治疗窗的大小取决于缺血时间和有效侧支循环的建立。一般认为,人类的脑缺血治疗窗为缺血发生后3~6h,如侧支循环好,大脑中动脉阻断8h恢复血流,预后仍好。

预防

积极预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防止栓子脱落,注意病因方面的防治。

浙ICP备1203451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