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化脓性细菌可通过三个途径引起颅骨化脓性炎症: 1.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或菌血症经血行播散。 2.头皮、面部、颈部和五官的疖肿、炎症经淋巴或直接蔓延。 3.头部外伤特别是开放性颅脑损伤初期清创不彻底或开颅术中的污染,导致伤口感染引起颅骨细菌性感染所致。 细菌及毒素导致颅骨血供障碍引起炎症发展,极易向周围扩散,向外膨胀破坏颅骨外板,可致局限于该块颅骨的骨膜下脓肿,穿破骨膜可导致广泛头皮下脓肿,破溃后形成慢性窦道;向下可胀破颅骨内板,可致硬膜外脓肿,再向下可侵蚀穿破硬脑膜可致脑膜炎及脑脓肿,使病情加重,如诊断处理不及时可导致不良后果。但如能早期诊断...[详细]
病因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为致病菌通过多种途径侵入颅骨内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反应,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为多见,其他尚有绿脓杆菌、白色葡萄球菌、厌氧菌等,也有多种致病菌混合感染的。常是因患有头面部疖肿、鼻旁窦炎、口腔咽喉炎及身体其他部位及头部的伤口化脓性感染灶,细菌经蔓延及血行播散侵入颅骨,再经导静脉进入板障形成血栓及化脓,阻断内外板及板障的血供,炎症进一步发展使板障内压力增加向周围膨胀,导致骨板破坏以致崩离形成死骨,从而使炎症向骨膜下及颅内扩散,引起头皮下炎症,进一步发展形成脓肿,破溃后形成慢性窦道及向颅内侵犯引起颅内并发症。但临床上最多的原因是颅脑开放伤后的初期清创不彻底及开颅术中或术...[详细]
发病机制
从形态学上可分为破坏性和增殖性两类,暴发型及局限型两种。大体可见局部头皮肿胀,有波动感的头皮下脓肿和慢性窦道,在其邻近的部位有单发或多发的形状及大小不等的颅骨缺损,其中,有游离的碎骨片,也可见颅骨呈凹凸不平的虫蛀样破坏改变。病变颅骨呈灰黄色,无光泽,质松软内含脓液。窦道内及硬脑膜外有大量黄色黏稠脓液,肉芽组织增生及硬脑膜增厚变脆。显微镜下可见病变组织中有大量脓球渗出及白细胞浸润,纤维结缔组织及血管增生,骨小梁破坏,正常结构模糊不清。
临床表现
颅骨骨髓炎可发生于颅骨的任何部位,但以颅盖的额、顶骨最为多见。起病有急有缓,急性期多为毒力较强的致病菌所致,可呈暴发型,起病急骤,病人突然高热寒战,体温可高达40℃左右,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如精神萎靡、周身酸痛、乏力、嗜睡,外周血象中的白细胞增高,其中多形核白细胞占90%以上。与此同时,局部颅骨发生炎症性浸润,与其相应的头皮可表现为红肿热痛,进而出现有波动感的头皮下脓肿,其破溃后形成经常向外排出黄色、灰色、绿色等的黏稠或稀薄的脓液及小块死骨,进入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窦道,渐转为慢性过程。在毒力较弱的致病菌侵入颅骨后,引起病人的全身及局部反应均较轻,呈慢性发展过程,可表现低热,外周血象中的白细胞中度...[详细]
并发症
化脓性颅骨骨髓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化脓性脑膜炎,硬脑膜外或下脓肿及脑脓肿。其症状体征及治疗方法已如前所述。上述并发症均有一定生命危险,即使经积极治疗而抢救了生命,但术后仍常留有一些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智力降低、肢体瘫痪及癫痫发作、脑积水等后遗症。然而单纯的化脓性颅骨骨髓炎如及时治疗,除术后遗有颅骨缺损外,很少发生其他的后遗症。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一般都在1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可占90%以上。脓液直接涂片染色检查可找到化脓性细菌,培养可发现化脓性细菌生长。
其他辅助检查
急性期2周以上才可发现在X线平片上显示有单发或多发的大小不一的边缘不整齐的低密度骨缺损或圆形、或椭圆形或地图状、或虫蚀样低密度区,其中约有50%存在小块死骨或在被破坏的颅骨边缘有明显的反应性骨质增生的高密度骨硬化带。CT检查可早于X线平片发现阳性表现,显示局部颅骨低密度,还可发现颅内并发症,如硬膜外或下半月形高密度灶及圆或椭圆形边界高密度环,中央为低密度区,周边伴有低密度水肿的脑脓肿,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MRI不能显示颅骨,但可发现硬膜外、下及脑实质内占位病变。CT和MRI检查均可迅速做出诊断,为当今最佳的无创性诊断方法。
诊断
典型的颅骨骨髓炎诊断并不困难。在被污染的开放性颅脑损伤或颅脑手术伤口的病人,术后体温升高,外周血象中白细胞增多,伤口红肿热痛或裂开流脓经久不愈和有头面部疖肿或周身其他部位化脓性感染的同时体温升高,伴有头部局限性红肿热痛,逐渐成为有波动性的头皮下脓肿,进而破溃并经常向外排出黄色或黄绿色黏稠的脓液及小块死骨等表现,辅以颅骨X线平片、CT、MRI检查。脓液涂片染色,显微镜下检查可找到化脓性细菌,培养时可发现化脓性细菌生长。结合病史、病程及临床表现和颅骨影像学检查,多可明确诊断。当炎症侵入颅内引起化脓性脑膜炎、硬脑膜下或外脓肿及脑脓肿时,可表现出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如头痛、呕吐、高热、抽搐、昏迷...[详细]
治疗
颅骨骨髓炎如及早应用强效广谱抗生素治疗,使炎症及时得到控制不再发展,效果较好。但在颅骨已遭到严重破坏及头皮形成慢性窦道时,则很难仅用抗生素及换药和简单的窦道搔刮术等方法治愈。因此对于那些已发展有慢性窦道及颅骨缺损的病人,需先行颅骨X光平片、CT、MRI检查,了解颅骨破坏的位置及范围,而后尽早采取手术治疗。手术中既要注意到头皮血管的走行方向和窦道的位置,也要使头皮切口够大,一般做直线或S形切口,尽量将病灶区暴露充分,从骨缺损缘行颅骨钻孔后用咬骨钳彻底咬除已被破坏的松软而含有脓液的病变颅骨,直至达到正常颅骨处,清除游离的坏死骨碎片,并将窦道一并切除,硬膜外增生的纤维及肉芽组织,需用刮匙彻底刮除,但...[详细]
预后
单纯的化脓性颅骨骨髓炎经早期病灶清除术及抗生素治疗,预后较好,对已形成死骨及慢性窦道者,如处理不及时得当,除可复发外,还可致颅内并发症时预后较差。如果发生并发症,疾病进入晚期病情危重时,虽经积极治疗仍有部分病人最终死亡。据文献报道,在107例患化脓性颅骨骨髓炎的病人中,单纯性者73例,经治疗后除1例死于其他疾病、另1例因手术不彻底而未治愈外,其余结果均良好。而在伴有颅内并发症的34例中死亡8例。可见是否存在颅内并发症,其结果相差悬殊,因此对本病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预防
对感染性疾病,早期行病灶清除术及有效的抗生素治疗有助于预防化脓性颅骨骨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