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特发性尿钙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calciuria,IH)是一种病因未完全明了的尿钙增多并伴有尿铬结石,而血钙正常的疾病。1953年,Albright首先报道一组原因不明的肾结石伴血钙正常,而尿钙排泄增加,被命名为特发性尿钙增多症。20世纪90年代以来,认为本病是一种X-性连锁性隐性遗传病,主要与CLC氯通道的家族中CLC-5基因CLCN5变异2有关。该病主要表现为X-性连锁性高尿钙性肾石症,小分子蛋白尿和肾功能不全。 本病又称为Dent病,X-性连锁隐性遗传性低磷酸盐性佝偻病,X-性连锁隐性遗传性肾石病,特发性日本儿童小分子蛋白尿症等。
病因
本病病因不甚明了。因有明显家族性遗传倾向,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缺陷有关。所致的基因突变而引起多种物质转运异常,尤其是维生素D代谢紊乱有关。维生素D代谢紊乱可引起肠吸收钙亢进、肾小管重吸收钙功能障碍或肠道和肾小管均有功能障碍,而致尿钙增多;此外,饮食与环境因素也与发病有关。
发病机制
本病有明显家族性遗传倾向,发病机制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基因突变有关。利用家系分析,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和微卫星灶DNA多态性分析的方法发现病变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Xpll.22,编码肾小管上皮细胞膜的氯离子通道蛋白CLC-5。CLC-5与细胞重吸收小分子量蛋白质形成内吞囊泡有关。基因突变后,使其通道结构异常,氯离子跨囊泡膜内流受阻,囊泡酸化障碍,影响蛋白质重吸收,出现小分子蛋白尿,同时囊泡不能酸化,影响到细胞膜表面受体再循环,继而引起多种物质转运异常。本病高尿钙产生的原因有: 1.肾小管重吸收钙离子功能缺陷又称肾漏出钙过多(肾漏型) 肾小管对某种调节蛋白重吸收减少或管腔膜上参与钙离子...[详细]
临床表现
本病早期较隐匿,可仅表现为小分子蛋白尿,蛋白质相对分子量一般小于4万Da,其中主要成分为β2-微球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α1-微球蛋白和溶菌酶等小管标志蛋白。24h尿蛋白量儿童大多在1g以下,成人为0.5~2.0g。至成人期可出现肾石症,肾钙质沉着和渐进性肾功不全。 本病患者多因尿路结石引起血尿和肾绞痛、尿路感染及膀胱激惹症状(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综合征、腹痛、腰痛及遗尿等,并有多饮、烦渴、多尿、尿沉淀多呈白色,少数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1.血尿蛋白尿 在各年龄组均可见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一般认为系钙结晶引起尿路损伤所致。此种血尿属于正常红细胞形态血尿(即...[详细]
并发症
常并发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营养障碍、骨质疏松、骨折、畸形、身材矮小、体重不增、肌无力等。
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尿钙增多,女性尿钙>6.25mmol/24h,男性>7.5mmol/24h(24h尿钙>0.1mmol/kg(>4mg/kg),Uca/Ucr>0.21;可有轻度血尿、蛋白尿,无管型尿,可见草酸钙、磷酸盐结晶;尿浓缩功能受损。合并感染时尿白细胞增多。 2.血液检查 血钙正常,血磷可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浓度升高。 3.钙负荷实验 方法为低钙低磷饮食3天,第4天给钙(15mg/kg)静脉滴注,于5h内滴完,其后3h测血钙;并留24h尿测尿钙。 结果判断:如尿钙排出量减去每天基础尿钙排量,其值超过滴入钙量的50%;尿磷排泄量在...[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肾组织病理学检查 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肾脏的钙质沉着,主要发生在肾髓质,但与肾衰竭的出现时间和程度不符。 2.常规做B超、X线片、静脉尿路造影或CT检查。
诊断
根据上述临床特征,尿钙增高而血钙正常是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明确诊断还要依据试验室的相关检查和排除其他尿钙增多的原因。 1.临床特点 对原因不明的单纯的血尿患者,应询问家族有无尿结石史。对临床表现尿路感染以及尿路结石相应症状的患者,应收集24h尿并测定尿钙(Uca)和尿肌酐(Ucr);如果尿钙>每天0.1mmol/kg(>每天4mg/kg),就应测定Uca/Ucr的比率,此比值若>0.21可初步诊断本病。 2.尿检特点 尿分析可有镜下血尿,尿白细胞增多,无蛋白尿或仅轻度蛋白尿,无管型尿。可见草酸钙和(或)磷酸盐结晶,尿pH测定有助于鉴别分析尿结晶的性质。小儿可表现尿浓...[详细]
治疗
1.一般治疗 应多饮水,限制高钙、高钠及高草酸盐饮食。吸收型伴严重血尿或结石者应予严格低钙饮食,但对患儿须考虑生长发育需要,每天供钙不能低于基础需要量。 2.药物治疗 (1)噻嗪类利尿药:常用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每天1~2mg/kg。其作用是能促进远端肾小管重吸收钙,使尿钙恢复正常;并调节甲状旁腺激素及1,25(OH)2D3至正常水平,使肠钙吸收正常。疗程为6周,成人应长期服用。近年研究发现用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治疗2周后尿钙排泄达最低值,但需注意该药的副作用,如脱水、失钾、尿酸潴留、血糖增高以及血清脂蛋白成分改变,包括血清总胆固醇明显升高,HDL(高密度脂蛋白)...[详细]
预后
本病如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尚好。病情严重、迁延时间长者,可致多种合并症,如反复尿路感染,结石、造成尿路梗阻性肾脏损害,终致肾功能衰竭。
预防
本症发病可起因于维生素D代谢紊乱,与饮食、环境因素也有关,对小儿患者应提倡合理喂养,多晒太阳,积极防治营养性疾病的发生。对多种合并症患者,应早期诊断和治疗,尽量减轻肾脏损害和防止发生肾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