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放射性肾炎(radiation nephritis)是大量接受放射性照射之后发生的慢性间质性肾炎,引起发病的照射量常在2500rad(25Gy)以上,属于非炎症性缓慢进行的肾脏疾病。放射性肾炎是在1952年由Kunkler等发现,青年、单肾切除等病因引起的肾肥大个体、异位肾个体是放射性损伤的易感者。本病最常发生在对睾丸、卵巢、Wilm氏肿瘤、腹膜后淋巴瘤、成骨肉瘤、神经纤维肉瘤或腹腔内转移瘤的照射之后。
病因
腹部脏器的肿瘤,因接受深部放射线照,而又未能对肾脏进行任何防护,一般在5周内肾脏所接受的照射剂量超过2300R时(1R=2.58×10-4C/kg),即可导致本病。
发病机制
急性期的发病机制,推测与放射线照射后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坏死,导致的缺血、释放的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所致的高血压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关。 慢性放射性肾炎的发病与急性类似,只是病变较轻,缺血过程较缓慢;或者由急性期迁延不愈而衍变而来。
临床表现
肾损害的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的大小呈正相关。接受照射剂量较小者,其潜伏期较长,多表现为无症状蛋白尿或轻度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 1.急性放射性肾炎 常于接受放射线照射后6~12个月才出现明显肾炎症状,其原因未明。在潜伏期,可有轻度蛋白尿和高血压。发病常较急骤,病者出现呼吸急促、头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极度疲倦。此后出现水肿、中度或重度高血压、心力衰竭、贫血、蛋白尿(多数<2g/d,但偶可高至4~5g/d),可有管型尿和镜下血尿,并有进行性氮质血症。症状与急性肾炎综合征相似,但放射性肾炎起病比急性肾炎缓慢,尿内无红细胞管型。急性放射性肾炎预后恶劣,常死于恶性高血压和(或)慢性肾衰。...[详细]
并发症
本病主要并发症为恶性高血压、肾小管坏死、心衰和尿毒症。
实验室检查
1.急性放射性肾炎,可见贫血、蛋白尿(多数<2g/d,但偶可高至4~5g/d);可有管型尿和镜下血尿,并有进行性氮质血症。一般尿内无红细胞管型。 2.慢性放射性肾炎,常见有单纯性蛋白尿、失盐性低渗尿、贫血;当病者表现为慢性肾炎时,出现轻至中度蛋白尿,尿沉渣有少量红、白细胞,偶见颗粒管型。浓缩功能差(多尿),可有低血钠、低血钾和酸中毒。肾功能损害恶化可有尿素氮、肌酐增高。
其他辅助检查
本病的轻重与照射的剂量有关,肾活检可见其主要病理变化为: 1.急性放射性肾炎的肾脏病理变化有肾小球和小管变性、间质水肿和出血。如急性肾炎型,肾脏大小正常,肾小球基底膜增厚、断裂、玻璃样变,血管内皮细胞变性、内膜肿胀,大剂量照射后肾动脉及小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血栓形成;甚至有些病例可见新月体形成。也可呈间质性肾炎的病理变化。免疫荧光检查无免疫球蛋白、补体或纤维蛋白原沉积。受累组织与正常组织易于区分。 2.慢性放射性肾炎 在慢性放射性肾炎,肾脏可见严重血管硬化,肾小球缩小并有系膜硬化,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伴有轻度炎症反应,包囊明显纤维化,有时可见恶性高血压的坏死性血管病变...[详细]
诊断
根据临床分型、实验室检查及肾区接受放射线照射病史可做出本病诊断。 1.急性放射性肾炎 (1)潜伏期:接受放射线照射后6~12个月,儿童患者可短于6个月。 (2)前驱期:血压升高、贫血、心脏扩大,检查可发现蛋白尿。 (3)临床期:一旦症状出现,即迅速发展为极度疲乏,食欲不振,水肿,顽固性贫血、高血压;化验检查有BUN、Scr升高;进入临床期后化验可有中度以上的蛋白尿,血尿少见。 2.慢性放射性肾炎 (1)潜伏期:可由急性期衍变而来,部分患者也可在接受放射性照射若干年后才发病,呈慢性经过。 (2)临床期:主要症状有...[详细]
治疗
1.一般治疗 包括维护肾功能、降压及对症治疗。急性放射性肾炎的治疗包括控制高血压,处理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治疗尿毒症。 由于慢性放射性肾炎的病理损害是不可逆的,其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和支持治疗,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行常规治疗。滴注肾上腺素能通过收缩组织血管而减轻损害,肿瘤血管对该药缺乏反应性,因此放射治疗的效果不受该药影响。细胞增殖抑制剂可保护皮肤,但对肾脏无保护作用。 控制高血压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在急性阶段或恶性高血压病例,常用扩血管药和利尿药。高血压对前述治疗可能无反应,必要时需对肾炎和肾缺血发生在单侧或双侧作出诊断(单侧肾炎和肾缺血常无血浆肾素活性增加),对症处理。...[详细]
预后
接受射线照射后2.5~5年可有良性高血压出现,高血压伴不同程度蛋白尿,预后一般尚可。恶性高血压者依其发生的时间分早期恶性高血压,若在接受治疗18个月所发生者称晚期恶性高血压。多由放射线所致的肾动脉狭窄引起。此类急性期病人病死率约50%,预后的优劣主要决定有无急进性高血压。
预防
最有效的治疗是预防,包括对肾脏的防护和对放射剂量的认真掌握和限制。隔离接触可减轻放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