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败血症是指细菌(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入人血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而引起毒血症状的全身性感染。一般起病急,临床表现严重。革兰阳性菌败血症易发生迁徙性病灶,而革兰阴性菌易发生感染性休克。尽管新型抗菌药物不断出现,但败血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并未降低。这与致病细菌的变迁、抗菌药物的滥用而导致细菌耐药性出现、临床上广泛应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及侵入性诊疗技术和血液透析的广泛开展等因素有关。败血症时体内缩血管物质(如某些细胞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内皮素及腺苷等)反应性增加,由此产生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肾血流量减少是败血症并发肾功能衰竭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也有非血流动力学的因素,如细菌随血液迁徙至...[详细]
病因
人体的防御系统一般均能将进入血液循环的致病菌迅速消灭,不致引起败血症。但在致病菌数量过多、繁殖过快、毒力强大,超过了身体的抵抗力或者在身体抵抗力减低,如年老体衰、婴儿幼童、长期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贫血等时,致病菌才容易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败血症和脓血症。局部感染病灶处理不当,如脓肿不及时引流,伤口清创不彻底,留有异物或无效腔,亦可引起此种全身性感染。至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癌药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等,能削弱正常的防御功能;广谱抗生素能改变原有的细菌共生状态,使某些非致病菌过分生长繁殖,亦同样是利于败血症发生的因素。在败血症和脓血症中,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病理改变随致病菌的种类、病程...[详细]
发病机制
败血症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下列诸因素有关: 1.败血症常引起循环功能和呼吸功能衰竭 体内缩血管物质(如某些细胞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内皮素及腺苷等)反应性增加,由此产生血流动力学改变及肾血流量减少是败血症并发肾功能衰竭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也有非血流动力学的因素,如细菌随血液迁徙至肾脏引起肾感染,在败血症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肾活检发现,在肾间质和肾小管腔内有微小脓肿。 2.败血症并发肾功能衰竭 有明显的嗜中性粒细胞激活,嗜中性粒细胞对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目前尚有争议。近有人发现,败血症时嗜中性粒细胞增多,可加重肾缺血和肾功能不全。其机制是嗜中性粒细胞整合素(...[详细]
临床表现
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高热、寒战、菌血症等,败血症性肾功能损害的症状与其他感染性肾脏疾病类似,应注意鉴别。 1.原发炎症 各种病原菌所引起的原发炎症与其在人体的分布部位有关。原发炎症的特点是局部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2.毒血症症状 起病多急骤,常有寒战、高热,发热多为弛张热或间歇热,亦可呈稽留热、不规则热和双峰热,后者多系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所致。发热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毒血症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周身不适、肌肉及关节疼痛等。 3.皮疹 见于部分患者,以瘀点最为多见,多分布于躯干、四肢、眼结膜、口腔黏膜等处。 4.关节症状...[详细]
并发症
1.革兰阳性细菌败血症大多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如细菌随血液迁徙至肾引起肾感,肾间质和肾小管腔内可出现微小脓肿。 2.革兰阴性细菌引起的败血症常并发感染性休克和多器官衰竭,其比例(40%)与革兰阳性细菌败血症(45.7%)相近。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大多显著增高,中性粒细胞增多,并有核左移倾向。偶亦遇到白细胞总数不增,甚至反而减少,这可能表示预后不佳,在治疗后恢复过程中,淋巴细胞和嗜酸细胞明显增高。进行性贫血。 2.病原学检查 细菌培养除血培养外,从病灶部位及病变体液中有可能分离出病原菌。 (1)细菌培养阳性。 (2)细菌涂片:脓液、脑脊液、胸腔积液、腹水、瘀点等直接涂片检查,也可检出病原菌,对败血症的快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败血症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血和尿中血小板激活因子(PAF)的水平升高,有明显的嗜中性粒细胞激活表现,嗜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多,血培养阳性...[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肾活检 败血症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肾活检发现在肾间质和肾小管腔内有微小脓肿。 2.常规行影像学、B超、心电图等检查有助于发现原发病灶。
诊断
根据临床败血症的诊断,结合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实验检查阳性结果可以诊断本病。对临床怀疑为败血症的病人,应作血和脓液的细菌培养检查。如果所得的细菌相同,则诊断可以确立。但很多病人在发生败血症前已接受抗菌药物的治疗,往往影响到血液细菌培养的结果,以致一次培养很可能得不到阳性结果。故应在1天内连续数次抽血作细菌培养,抽血时间最好选择在预计发生寒战、发热前,可以提高阳性率。必要时,可抽骨髓作细菌培养。对临床表现极似败血症而血液细菌培养多次阴性者,尚应考虑厌氧菌或真菌性败血症的可能。对怀疑有厌氧菌败血症者,可抽血作厌氧菌培养。对疑有真菌性败血症者,可作尿和血液真菌检查和培养,并作眼底镜检查。在真菌性败...[详细]
治疗
本病在治疗上应以综合性治疗为主,成功的治疗首先应积极治疗败血症,应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即能改善体循环功能又不影响肾功能的药物(如抑肽酶:Aprotinin;TRASYLOL),严禁使用有肾毒性的抗菌药物。特异性抑制败血症各阶段免疫反应亢进可以缓解内毒素败血症性肾衰竭的病情。抑制嗜中性粒细胞的激活及其与内皮细胞的黏附和阻断血栓素或白介素的活性都能改善肾功能。 1.一般对症治疗 卧床休息,加强营养,补充适量维生素。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必要时给予输血、血浆、人血白蛋白和人血丙种球蛋白。高热时可给予物理降温,烦躁者给予镇静剂等。肾功能改善有待于败血症的好转和治愈。 2.原...[详细]
预后
本病预后依赖于败血症的治疗是否成功,败血症纠正后肾功能可能改善,败血症性肾衰竭的病情可以得到缓解。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为年龄、营养状况、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度,以及治疗开始的早晚和是否彻底等。一般说来,年龄越小或年龄越老,营养状况越差,预后越差,尤其是葡萄球菌的耐药菌株,病死率可高达30%。早期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正确和彻底治疗,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隐性菌血症虽然多数预后较好,但亦可发生脑膜炎,仍应警惕。
预防
1.加强劳动保护,避免外伤及伤口感染,保护皮肤及黏膜的完整与清洁,皮肤疖、疮处切忌针挑或剂压。 2.做好医院各病房的消毒隔防工作,防止致病菌及条件致病菌在医院内的交叉感染。 3.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注意防止菌群失调。出现真菌和其他耐药菌株的感染时,应及时调整治疗。一旦出现败血症或肾损害更应采用强有力的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是预防肾损害的有效措施。 4.在进行各种手术、器械检查、静脉穿刺、留置导管等技术操作时,应严密消毒,注意无菌操作。 5.积极控制、治疗白血病、糖尿病、慢性肝病等各种易导致感染的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