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抗菌药中毒性肾病(nephropathy due to poisoning of antibiotic)是指由于应用有肾毒性或易引起肾损害的抗菌药而导致的肾脏疾病。抗生素引起的肾损害是一组较常见的药源性疾病,临床上许多抗菌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由肾脏排出,其中有些具有明显的肾毒性或产生过敏反应。抗生素对肾脏的损害主要表现为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和急性肾小管坏死两大类,重者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近年来,由于临床上抗菌药的广泛应用以及滥用,使抗菌药中毒性肾病的发生率日益增多。为了减少或避免肾毒性作用的发生,应提高对各类抗菌药的肾毒性作用的认识,并尽量做到正确、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病因
1.抗菌药中毒性肾病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肾脏毒性的抗菌药:如两性霉素B、新霉素、头孢菌素Ⅱ等有直接的肾毒性作用,而青霉素G、头孢菌素(Ⅳ、Ⅵ)等可因过敏而引起肾损害。 (2)年龄及肾功能状态:在老年患者及原有肾脏病者,肾毒性发生率明显高而且严重。 (3)有效血容量及肾血流量的变化:当血容量减少导致肾血流量下降时,抗生素之肾毒性更易发生。 (4)感染性疾病的程度及电解质紊乱:当患者的感染程度严重甚至出现中毒性休克或合并电解质紊乱时,抗生素的肾毒性增加。 (5)患者的肝功能状态:有些抗生素可经肝解毒而后经肾排泄,当肝功能衰退时...[详细]
发病机制
1.急性药物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病机制为免疫机制,药物作为抗原激活免疫反应而影响肾脏,并非药物直接对肾脏产生毒性损害。免疫机制包括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两方面。 (1)细胞免疫机制:近年来实验结果表明,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病机制中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多数病例,包括抗肾小管基底膜疾病,肾间质中都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提示细胞免疫介导机制的重要作用。用单克隆抗体技术证实,浸润单核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细胞介导的损害导致迟发型超敏反应及T细胞直接介导的毒性作用。 (2)体液免疫机制:抗肾小管基底膜 (tubular basement membrane,TBM) 抗体可见于70%抗肾小...[详细]
临床表现
1.急性药物引起间质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化,但无特异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尿量和血压多正常,无或少量蛋白尿,如不高度警惕容易漏诊。患者常有全身性过敏反应,而与药物剂量无关。 (1)发热: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早期大多有发热,一般在用药后3~5天出现,据报道87%~100%患者有发热,近期有报道,发热一般在50%~64.3%患者中发生。通常在应用抗生素及感染已控制后再出现第2个体温高峰。 (2)药疹:用药后出现药疹者占25%~50%,呈多形性、鲜红的痒疹或多形红斑或脱皮样皮疹。 (3)关节痛:高度过敏者亦可有过敏性关节炎、关节痛、腰痛、淋巴结肿大或肝功能损害(ALT、...[详细]
并发症
可并发听力减退、耳鸣、共济失调等,部分患者可进展为永久性肾功能衰竭。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升高,达80%,但持续仅1~2天;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血小板常正常,有时有轻度贫血,其原因可能为间质小管损伤影响促红素生成以及肾衰毒性物质潴留有关;血IgE升高及TBM抗体阳性。 2.尿常规 2/3患者有镜下血尿;白细胞尿、无菌性脓尿,尿沉渣检查经瑞特染色早期可见约30%的白细胞为嗜酸性粒细胞,有人统计尿嗜酸性粒细胞在急性间质性肾炎中检出率为66%以上。尿嗜酸性粒细胞占尿中白细胞的20%可作为诊断此病的标准。可有白细胞管型或红细胞管型。尿渗透压常高于血渗透压及尿钠降低。蛋白尿多为轻、中度,大量蛋白尿可见于氨苄西林、诺氟沙星过敏者,可呈肾病综合征表现...[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B超、CT等检查可发现双肾大小正常或增大。 2.肾活检组织病理检查 由抗生素引起的肾损害常以肾间质、肾小管的急性炎症为主,肾小球正常或仅有轻度系膜细胞增多。肾活检是确诊本病的手段,不同药物可引起相似的肾脏病理组织学改变。病变呈双侧弥漫性分布。 (1)光镜及免疫荧光检查有以下特点: ①肾间质水肿。 ②弥漫性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及数量不等的嗜酸性粒细胞③肾小管上皮细胞呈退行性变性,重者出现灶状坏死、管腔扩张。 ④肾小球和肾血管正常。 ⑤免疫荧光检查多呈阴性,但由苯唑西林引起者有时可见沿肾小管基膜有IgG、...[详细]
诊断
1.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诊断至今尚无统一标准 如出现肉眼血尿和急性过敏反应三联症如发热、皮疹及关节痛,并出现原因不明的急性肾功能衰竭,就应考虑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可能性。 1980年Laberke等提出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综合征应具有全身表现为发热、皮疹、嗜酸性细胞增高、血尿、肾功能下降、贫血等;根据有关文献综合分析得出药物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诊断依据通常为:①有过敏药物使用史;②全身过敏反应表现,常呈药疹、药物热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③尿检查异常:无菌性白细胞尿(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尿)可伴白细胞管型,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轻度至重度蛋白尿(常为轻度蛋白尿);④于短期内出...[详细]
治疗
1.抗生素引起的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处理 (1)停用有关抗生素:轻症病例停用致敏药物后,AIN即能自发缓解。若需使用抗生素则应选择与这类药物无交叉反应的药物。 (2)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激素治疗常获得利尿、肾功能改善及血肌酐下降至正常之疗效。一般用药剂量为,泼尼松30~60mg/d,用药1个月左右,剂量不宜过大,疗程不宜过长。有个别报道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急性肾衰缓解。由于大多数药物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不用激素,单纯停药即能很快恢复,因此对激素应用要权衡利弊。 (3)使用细胞毒药物:有学者提出环磷酰胺或环孢素可用于治疗肾功能进行性恶化的病人,对激素没反应或...[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