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人类引起侵袭性感染的真菌一直被分为原发性致病菌和机会性致病菌。原发感染发生在看来健康或有细胞介导免疫缺陷的患者;机会感染发生在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吞噬功能障碍的患者,包括代谢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真菌感染可分如下3类: 1.原发性真菌染 包括皮炎芽生菌、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等,它们均原生存于环境中,多因暴露于受污染的环境而感染。 2.机会性真菌感染 包括原生存于环境中的曲霉、隐球菌或作为正常菌群存在于消化、外生殖道的念珠菌、球拟酵母菌等。 3.罕见性真菌感染 包括一些显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环境性致病菌,如地丝菌、青霉菌、芽生...[详细]
病因
原发性及机会性真菌感染。
发病机制
1.原发性真菌感染是由于皮炎芽生菌、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等经呼吸道感染,在肺内产生原发性病灶,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或患其他疾病时,则产生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或系统性感染。 2.机会性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是因患者有各种易感因素,使机体的防御功能减弱;导致患者发生机会性真菌感染。
临床表现
本病可无症状而仅有脓尿,亦可呈典型尿路感染表现,甚至发生肾功能衰竭。存在系统性真菌感染者,常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尿路真菌病有以下几个类型: 1.肾盂肾炎型 其临床表现与细菌性肾盂肾炎相似,可表现急性或慢性,主要有2种形式:一是多发性肾皮质脓肿;二是集合管或乳头弥散性真菌浸润,可有乳头坏死。此两种形式常同时出现,常伴真菌球形成。 2.膀胱炎型 女性多见,常继发于细菌性膀胱炎治愈后。主要症状有尿频、尿急、夜尿、尿液混浊或血尿,偶有气尿(因尿中念珠菌对尿中糖的发酵所致),有时在膀胱内可见大的真菌球、肉芽肿形成。 3.输尿管梗阻型型 由真菌球引起。真菌球移行至输...[详细]
并发症
各型尿路真菌病可有不同并发症,如膀胱炎型可见大的真菌球、肉芽肿形成输尿管梗阻型可出现无尿,肾盂积液等;瘘管型可出现膀胱结肠瘘管、尿路皮肤瘘管。
实验室检查
目前没有足够的资料提供一个为大家所接受的区别正常尿路真菌群和真菌感染的标准。通常判断尿路真菌感染的界限是:导尿作真菌定量培养≥1万/ml菌落数,则常为真菌性尿路感染。而未经沉淀的新鲜导尿标本镜检,10个视野平均有真菌1~3个/HP者,则相当于菌落数≥1万/ml,就有诊断意义,其正确性为80%;真菌在室温时分裂繁殖很慢,其分裂期通常在5h以上,故受检尿液可放置时间较长而不会增加真菌数目。Schonebeck认为,在男性的清洁中段尿标本或女性的导尿标本中,凡真菌培养阳性都意味着尿路真菌感染。念珠菌以酵母菌和真菌丝两种形式存在于尿中,有人认为真菌丝的存在意味着入侵,但仍有争议。血清抗念珠菌抗体(血清...[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膀胱镜、经皮肤尿道活组织取材有助于诊断。
诊断
提高真菌性尿感的诊断取决于对本病提高警惕性。凡存在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如长期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药、糖尿病等),出现尿感症状或尿中白细胞增多,而细菌培养阴性时,均应注意真菌性尿感的存在。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及反复血、尿标本培养。如患者尿检有: 念珠菌尿即念珠菌菌落数量1万~1.5万/ml。未经离心沉淀的导尿标本镜检,平均有1~3个真菌/HP,即相当于菌落数>1万~1.5万/ml,或男性的清洁中段尿标本或女性的导尿标本中真菌培养阳性都意味着尿路真菌感染,可以依此做出本病的诊断。
治疗
目前还没有治疗念珠菌性尿路感染的统一方法,现在临床采用的措施有以下几种: 1.消除易感因素 这是预防和治疗真菌性尿感的最好方法,如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药、解除尿路梗阻,控制糖尿病等使机体抵抗力下降的疾病,尽量减少导尿及长期保留尿管等。 2.碱化尿液 因真菌在酸性尿中繁殖迅速,故应给予碳酸氢钠口服,每次1.0g,3次/d,以碱化尿液,造成抑制真菌生长的环境。 3.药物治疗 常用有效药物是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5-FC)、氟康唑、伊曲康唑。给药途径包括局部及全身应用。 (1)局部应用:对导管相关性的念珠菌性UTI,拔除导尿管换为三通管,...[详细]
预后
本病如能早期诊断,恰当治疗疗效颇佳,预后良好。
预防
控制感染原,祛除原发病和易感因素,讲究卫生,切断传播途径,可有效预防本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