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十二指肠结核(duodenal tuberculosis)是一种较罕见的疾病,国内外至今只有少数病案报道,由于缺乏临床特异性表现,常导致误诊误治,所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对临床医生尤为重要。
病因
因食物在十二指肠内停留时间短和胃酸的作用,结核杆菌一般不易在十二指肠内生长繁殖,但当患者抵抗力低,同时又接触大量结核杆菌时,国外报道10%~50%的患者合并活动性肺结核,就可能发生感染。原因考虑与下列因素有关: 1.结核菌经血液或淋巴液循环至十二指肠壁黏膜下层或肌层,产生结核灶,进而发展侵及黏膜和浆膜层。 2.邻近组织或器官的结核灶直接侵及并穿透十二指肠壁。 3.摄入或吞咽的痰液里混有结核杆菌,结核杆菌在十二指肠停留,侵及黏膜和黏膜下层造成感染。另外,由于十二指肠血流十分丰富,也为结核杆菌感染创造了条件。 4.胆管系统也可能为另一感染途径,如肝...[详细]
发病机制
十二指肠结核同其他胃肠道结核一样,病变常先发生于黏膜下组织,侵及黏膜则形成大小、深浅不一的溃疡,少数为息肉状或大结节状肿块,镜下病变为干酪样坏死和典型的结核肉芽肿。病理主要可分为3型: 1.炎性增生型 十二指肠黏膜呈息肉样增生,并有浅溃疡形成,周围有纤维组织增生及瘢痕收缩,由于病变附近有肿大的淋巴结相互融合,常导致十二指肠发生不完全梗阻,甚至完全性梗阻。 2.溃疡型 病变通常先发生于黏膜下层,后侵及黏膜表面破溃后形成溃疡,一般不累及肌层,病变周围常有肿大淋巴结。 3.溃疡增生型 溃疡较大并有纤维组织增生,伴瘢痕形成。
临床表现
十二指肠结核缺乏特有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20~40岁,尤以女性患者居多。主要经口感染,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程较长,早期症状不明显。临床表现如下: 1.十二指肠梗阻症状 为十二指肠结核最常见,主要表现腹痛和呕吐。多在进食后出现上腹部饱胀感或疼痛不适,恶心、呕吐,呕吐后上腹部疼痛或饱胀感减轻。Gupta等报告30例十二指肠结核患者,其中22例表现为胃十二指肠梗阻;曹涛等报告16例,表现为胃十二指肠梗阻的有13例。 2.消化不良症状 表现为上腹不适、腹胀、恶心,服抗酸药治疗无效。 3.结核中毒症状 部分患者可有低热、盗汗、乏力、厌食和消瘦。...[详细]
并发症
肠结核在慢性演进过程中,可出现各种并发症。 1.肠梗阻 是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增生型肠结核。溃疡型肠结核由于邻近腹膜粘连使肠曲遭受牵拉、束缚和压迫,或因肠溃疡愈合而有瘢痕收缩,可使肠腔狭窄引起梗阻。梗阻多系慢性进行性,常为部分性者,程度轻重不等,迁延时间较长,可严重地影响患者营养状况。少数可发展到完全性肠梗阻。 2.肠穿孔 发生率次于肠梗阻,居第2位,主要为亚急性或慢性穿孔,可在腹腔内形成脓肿,溃破后形成肠瘘。急性穿孔较少见,常发生在梗阻近端极度扩张的肠曲,或见于有多段肠狭窄造成的闭锁性肠梗阻。溃疡型肠结核虽有肠曲周围组织粘连,溃疡一般不穿破进入游离腹腔,...[详细]
实验室检查
单纯十二指肠结核患者全身情况较好时,实验室检查多无异常,病程长时可有血沉增快和血红蛋白降低,为主要的实验室检查阳性发现。还可有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结核抗体阳性。合并出血时便潜血可呈阳性等。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表现 对可疑十二指肠结核的患者,需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在增生型十二指肠结核的患者,常见X线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管腔狭窄,多为腔外肿大淋巴结压迫所致,后者可致梗阻部位出现“刀切”征,或十二指肠圈扩大,表现类似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梗阻近端肠管扩张。少数患者表现为腔内狭窄,黏膜皱襞呈息肉状改变。溃疡型患者可有球或球后溃疡,溃疡多较小,不易显示,但多伴有十二指肠黏膜皱襞增厚,管腔痉挛和狭窄。 2.腹部超声和CT检查 对那些病情较重,特别是有十二指肠腔附近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可发现上腹部肿块。 3.内镜检查 (1)胃镜检查:可见管腔狭窄,内镜通过困难,狭窄部...[详细]
诊断
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但由于本病临床缺乏特征性表现,影像学检查又多只能确定梗阻部位,所以目前确诊一般需靠剖腹探查,对肿大的淋巴结取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解除梗阻,改善全身症状,防止并发症出现。 1.内科治疗 治疗原则:对无并发症的早期十二指肠结核患者,应内科治疗,需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用药。 (1)一般治疗:患者需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饮食,纠正营养不良;对腹痛者可用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和颠茄;对腹泻和入量不足者,可予补液和补钾治疗,以防止电解质紊乱;对那些出现十二指肠不全梗阻的患者,可行胃肠减压术,以缓解症状。 (2)抗结核治疗:多采用短程疗法,一般用异烟肼和利福平联合治疗,疗程6~9个月;若同时合并严重肠外结核,如粟粒性肺结核和结核...[详细]
预后
在抗结核药出现之前,肠结核预后差,病死率高。抗结核药在临床广泛应用以后,使肠结核的预后大为改观,特别是对黏膜结核,包括肠结核在内的疗效尤为显著。本病的预后取决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当病变尚在渗出阶段,经治疗后可完全痊愈,预后良好。合理选用抗结核药物,保证充分剂量与足够疗程,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预防
做好预防工作是防治结核病的根本办法。并着重对肠外结核的发现,特别是肺结核的早期诊断与积极的抗结核治疗,尽快使痰菌转阴,以免吞入含菌的痰而造成肠感染。必须强调有关结核病的卫生宣传教育。要教育患者不要吞咽痰液,应保持排便通畅,要加强卫生监督,提倡用公筷进餐,牛奶应经过灭菌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