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真菌在分类学上已独立为界,与动物界、植物界、原核生物界和原生生物界平行。真菌具有坚固的细胞壁和真正的细胞核,不含叶绿素,是异养性的,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典型者兼有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产生各种形态的孢子。根据生长特性与形态差异,可将真菌简单分为酵母、真菌和蕈(蘑菇)。其中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真菌约有300多个种类。除新型隐球菌和蕈外,医学上有意义的致病性真菌几乎都是霉菌。根据侵犯人体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将致病真菌分为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真菌性肠炎即属于深部真菌病。 浅部真菌(癣菌)仅侵犯皮肤、毛发和指(趾)甲,而深部真菌能侵犯人体皮肤、黏膜、深部组织和内脏,甚至引起全身播散性感染。深部真...[详细]
病因
引起真菌性肠炎的病原主要是念珠菌,其次是曲菌、毛霉菌、组织胞浆菌、副球孢子菌和地丝菌等。偶见球孢子菌、马尔尼菲青真菌和新型隐球菌。 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也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为条件致病性真菌中的主要一属,共有150余种。其中以白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最常见,且致病性较强。念珠菌为双相型真菌,酵母体呈卵圆形或圆形,带有单个芽生孢子,直径2.5~5μm,可相互连接形成假菌丝,菌丝体长为5~10μm,可见成串的孢子。在培养基上24h可形成较大的顶端厚壁孢子,而在含血清沙保培养基上37℃ 1~3h可见芽管形成。念珠菌胞壁上所含甘露糖蛋白是血清学诊断的靶抗原。 曲菌属于子囊菌亚门...[详细]
发病机制
真菌感染的发病机制较复杂,尚未完全清楚。感染的发生是病原菌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1.机体方面 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吞噬细胞的数量减少,趋化性丧失,杀菌力下降等,是真菌性肠炎发病的主要因素。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的一个特点,就是常发生在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这些患者的共同之处就是免疫功能低下。 2.菌体方面 如白念珠菌细胞壁含甘露糖,能加强其黏附力,且白念珠菌在组织内常呈菌丝体,与酵母体相比,不易被巨噬细胞吞噬。又如荚膜组织胞浆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后,不易被杀死,可在巨噬细胞内繁殖,导致感染播散。而曲菌内毒素和溶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则可导致感染灶周围组织坏死。...[详细]
临床表现
1.念珠菌肠炎 最常见,好发于儿童,尤其是营养不良或严重衰竭的婴儿。主要表现为腹泻,大便每天10~20次,呈水样或豆腐渣样,泡沫比较多且呈黄绿色,可伴有腹胀、低热,甚至呕吐,但腹痛少见。粪标本碘涂片可见大量出芽酵母和菌丝,培养多为白色念珠菌。患儿常伴有鹅口疮。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则往往于发病前有应用广谱抗生素史。免疫缺陷患者易发展为播散性念珠菌病。如按一般细菌性肠炎治疗,症状反而加剧,腹泻呈迁延性经过,常数月不愈,且愈后易复发。 2.曲菌肠炎 好发于有基础疾病的体力劳动者,多为烟曲菌所致。由于烟曲菌并非肠道正常菌群,故感染是外源性的,往往继发于肺曲菌病。曲菌有侵犯血管之倾向,菌丝可...[详细]
并发症
毛霉菌肠炎可出现腹痛、腹泻、呕血和黑便,或肠穿孔导致腹膜炎,或侵入胃肠血管导致血行播散,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
实验室检查
1.病原学检查 由于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甚至空气中也常有孢子飞扬,采集粪标本和检查操作中,应尽可能减少污染,标本要新鲜。有些真菌传染性很强如荚膜组织胞浆菌,应注意安全防护,以免造成实验室人员感染。 (1)直接镜检标本:以10%氢氧化钾或生理盐水制片,高倍镜下发现大量菌丝和孢子有诊断意义。对于双相型真菌,仅查到孢子可能是正常带菌。真菌性肠炎的6种常见病原多数情况下直接镜检即可鉴定,但孢子、菌丝和其他背景物质有时相互混淆,不易辨认。 ①菌丝和孢子:菌丝粗细一致,除毛霉菌外均有分隔,可见不同角度的分支,细胞质均匀,内含大小不等的颗粒。孢子多为圆形或卵圆形,多数大小一致,边缘整...[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真菌代谢产物或分解产物浓度,对诊断侵袭型真菌性肠炎有一定参考价值。如念珠菌胞壁上的甘露聚糖经水解后产生甘露糖,其血清浓度在念珠菌菌血症常大于800μg/ml,念珠菌肠炎在600~800μg/ml之间,正常人低于600 μg/ml。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飞速发展也为深部真菌病的诊断开辟了新的途径。核配探针杂交和PCR技术,可测定真菌的特异性基因片段,敏感、快速,目前国内外均已开展。如Buchman等报道,念珠菌羊毛固醇去甲基酶的编码基因,为真菌特异性基因片段,通过PCR法检测可用于临床诊断深部真菌病。
诊断
真菌性肠炎的诊断比较困难,临床病例多数被漏诊或误诊,有些直到尸检时才被发现。一是由于临床症状一般不严重,缺乏特征性表现,少数甚至无明显腹泻,如曲菌肠炎;二是由于实验室检查中具确诊意义的项目不多,有些项目又难以推广应用。因此,真菌性肠炎的诊断需要运用多种方法,结合临床经验作综合分析。 1.临床诊断 组织胞浆菌和副球孢子菌肠炎具有地方流行性,患者多为流行区居民或曾去流行区旅行。条件致病性真菌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才引起发病,如念珠菌、曲菌。若临床表现不能用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来解释,抗生素治疗反而使症状加剧,腹泻迁延不愈,同时还存在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的基础疾病或其...[详细]
治疗
深部真菌病与浅部真菌病不同,患者往往有明显的诱因和伴随的基础疾病,因此,对真菌性肠炎的治疗必须兼顾去除发病诱因和伴随疾病的治疗,仅用抗真菌药则疗效欠佳。而且,现有的几种疗效较好的抗真菌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需要联合用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减少副作用和提高疗效。 1.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卧床休息,消化道隔离。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限制进食牛奶以防腹胀。避免刺激性、多渣食物,防止诱发肠穿孔。退热可用物理降温。停用原有抗生素。忌用止泻药。可应用微生态制剂。 2.液体疗法 (1)静脉补液:进食少、失水明显的患者,应静脉输液,以补充水分、热量,及...[详细]
预后
目前尚无相关资料。
预防
1.避免诱因 首先必须控制广谱抗生素的应用,避免通用,减少长期应用,确因病情需要难免长期应用者应间隔一定阶段加用抗真菌药物,以防肠道菌群失调导致条件致病性真菌过度生长。其他如对慢性病患者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慎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保护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口腔和肠道黏膜生理屏障的完整,减少创伤等均有助于防止真菌性肠炎的发生。 2.防止真菌污染,治疗原发病灶 恶性肿瘤和血液病病房应保持通风良好和干燥,防止真菌滋生,增加外源性感染的机会。对于艾滋病和其他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及时发现和治疗鹅口疮及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以免继发真菌性肠炎。对于行静脉营养的患者,以及接受血管导管检查和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