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近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加速了全球性的人口流动,据统计,每年有超过3亿人跨国旅行,其中约有3000万人是从发达国家前往发展中国家的某个地区,其中30%~50%的旅行者有过腹泻的经历,视其前往国家的不同而异。我国在对外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改善和提高,特别是国家制定了“五一”、“十一”、“春节”放长假的经济策略后,国内的旅游市场得到了启动,出门旅行已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内容。然而,对于将要踏上旅途,尤其是前往卫生条件较差或贫困地区的旅行者来说,在旅行中可能发生的腹泻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旅行者腹泻(travelers diarrhea)定义系指在旅行期...[详细]
病因
DT的病因众多,目前认为DT并非由于气候、食物或水土等因素所致,绝大多数DT具有传染性,其病原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等。偶见原虫和蠕虫感染。近年来随着微生物学鉴定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应用,临床上又发现不少新的肠道病原体,但仍有20%~35%的腹泻患者未能检出病因,而被称为“非特异性急性胃肠炎”。现将已知DT的主要病原体列举如下(表2)。 关于病原学各地报道不一,主要取决于当地流行的致病菌谱、流行菌(毒)株和当地人群的免疫状况。在全世界范围内,产毒性大肠埃希杆菌(ETEC)被认为是最常见的病原菌,占40%~70%(图1),其高检出率尤以非洲和中美洲为甚。最近有报道称黏附-积...[详细]
发病机制
细菌通过侵犯肠黏膜上皮细胞,引起肠道黏膜损伤、肠功能紊乱,而致腹泻及水、电解质紊乱。副溶血性弧菌产生的TDH和TRH、耶氏菌的耐热肠毒素和真菌产生的毒素则通过其靶器官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有的刺激肠壁神经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呕吐,有的引起发热、休克、神经系统症状及全身中毒性表现。 病理改变多数见于小肠,黏膜有充血、水肿、炎性渗出、坏死、糜烂。但大肠埃希杆菌可侵犯结肠,引起黏膜充血、水肿、出血、坏死,甚至有溃疡形成。
临床表现
引起旅行者腹泻的病原体可分为非侵袭性和侵袭性两类。霍乱、ETEC、EAEC、病毒及引起食物中毒的大多数细菌多属于非侵袭性病原体,由于病原体为非侵袭性,多无组织学变化,其感染主要在小肠,故其临床特征是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无发热或明显腹痛,腹泻为水样便、量多,不伴有里急后重,易导致失水与酸中毒,大便内无炎性细胞,病程一般较短。侵袭性病原体所致腹泻,肠道病变明显,可排出炎性渗出物,主要累及结肠。其临床特征是全身毒血症状较明显,有发热、腹痛和里急后重,腹泻多为黏液血便,或血性水便,便次多而量少。大便镜检时有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乙状结肠镜检查可见弥漫性充血性炎症及浅表溃疡等。志贺菌、沙门菌、EIEC、产...[详细]
并发症
1.偶尔,感染性结肠炎可暴发性发作,并伴有中毒性巨结肠。 2.伴发的关节炎或Reiter综合征(非淋病性关节炎、结膜炎、尿道炎)可并发侵袭性腹泻,如病因系空肠弯曲菌或小肠结肠耶尔森菌时尤为如此。 3.沙门菌属的全身性侵袭可导致骨、关节、脑膜和胆囊的局灶性感染。 4.Guillain-Barré综合征(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是一种弯曲菌属感染的并发症。 5.EHEC感染可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6.极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菌血症或转移性感染。部分患者腹泻后出现持续数月的吸收不良。
实验室检查
1.粪便白细胞分类?玻片下滴亚甲蓝2滴,将粪便标本在其中涂匀,加盖玻片2~3min后镜检,渗出性病变主要为多核白细胞,伤寒、过敏性反应多为单核细胞。 2.粪便培养病原菌?连续3次的常规粪便培养,必要时还可重复。过去常规进行志贺菌和沙门菌的检出,已大大不够,除采用双硫与血液琼脂培养基外,应根据可疑致病菌选用相应的选择性培养基与培养条件,厌氧培养(如弯曲菌、难辨梭杆菌、产气荚膜杆菌等)、含有抗生素的选择性培养基(如弯曲菌)、碱性或含盐培养基(如霍乱弧菌及其他弧菌),以及国内提出的冷增菌及碱化处理后双硫平板检测耶尔森菌等。选择粪便中的脓液及黏液部分,及时接种;最好是病人服用抗菌药物前采样。...[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电镜与免疫电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病毒形态及特异性抗原颗粒的检出,用ELISA法检测轮状病毒虽已大大超过电镜检查,但电镜对其他致腹泻性病毒如腺病毒、冠状病毒等,仍属需要。对隐孢子虫的结构和生活循环可进行观察,电镜扫描对肠道微生物,能获得特殊形象,但手续过繁。 2.免疫学检查 包括ELISA、固相放射免疫法及反向被动血凝法。用于检测粪便中细菌、病毒抗原、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特别以单克隆抗体为诊断试剂应用以来,大大提高了灵敏性与准确性,已用于大肠埃希杆菌LT肠毒素、轮状病毒、婴幼儿腹泻病毒的鉴定和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抗原、抗体等的检测。 3.气相色谱仪 已较普及地用于对厌氧...[详细]
诊断
根据患者旅游地的流行病学史、发病季节、临床表现和大便性状易于做出临床诊断。同时必须判定有无脱水(程度和性质)、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注意寻找病因。 1.DT的诊断程序 (1)准确收集流行病学资料: ①询问患者腹泻前饮食、饮水、起居与用药情况。 ②了解患者既往疾病、大便习惯、工作及环境情况。 ③查明患者所在地相同、同饮食者腹泻流行病学史。 ④了解当地循环的致病菌谱、流行菌(毒)株和群体免疫状况。 (2)客观认识临床征象:重点把握下列临床资料: ①腹泻的起病方式与病程经过。 ②腹泻的频率、...[详细]
治疗
DT通常系一自限性疾病,不需特殊处理而自愈。然而,口服补液和静脉输液有助于补充所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大多患者不至于迅速脱水,因此含矿物质水(含葡萄糖的低张液体)通常足以迎合对水、电解质的需要。以下提供简单电解质液配方:1000ml水加1汤匙盐、1汤匙苏打及4汤匙糖;1000ml水加1汤匙盐及8汤匙糖。这两种配方,均可加少量的苹果汁、橙汁或蜂蜜等调味。 旅行者发生腹泻时,应禁食8~12h(若为婴幼儿,仍应尽量以简单的食物喂食),并补充电解质液,不要喝牛奶,待症状改善后,可喝清炖肉汤、清淡食物,避免蔬菜水果;之后,可增加瘦肉、煮蛋等食物;若有胃肠痉挛的情形,可用热水袋敷腹部,改善痉挛情...[详细]
预后
DT通常系一自限性疾病,不需特殊处理而自愈。只要患者及时治疗及适当控制和调整饮食,临床即可痊愈。
预防
提高旅游者的卫生意识,出外旅游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确保饮食、饮水卫生。饮用符合卫生标准的水和饮料,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水果吃前应清洗、去皮或消毒。食具、牙具和饮具应经常清洗或消毒。餐前便后及接触污物后洗手。气候变化时,避免过热或受凉。目前尚无预防腹泻的特效药,有报道每天服用大剂量次水杨酸铋可明显降低DT的发病率,其机制可能是该药可防止病原菌吸附于肠黏膜。小剂量使用该药液和药片的效果不明。但鉴于每天要摄入相当于8~12片阿司匹林量的水杨酸,因此有出血性疾患者应禁用。本病预防详见表5。 抗生素预防是当前尚有争论的一个问题。许多有良好对照的临床试验表明,抗生素对旅行者腹泻有...[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