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过敏性紫癜(allergic purpura),又称为Henoeh-Sehonlein综合征,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毛细血管壁,临床特点常见为皮肤紫癜,同时也可伴有胃肠道(主要为小肠)、肾脏及关节等器官的症状。因此,小肠过敏性紫癜实际上是过敏性紫癜在胃肠道的临床表现之一。
病因
本病为免疫性疾病,其病因迄今尚未充分阐明。可能由于机体对某些过敏物质发生变态反应而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和脆性增高。变应原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但其直接致病原因往往很难确定。与本病发生有关的因素有: 1.感染 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2.药物 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异烟肼、水杨酸钠、奎宁等。 3.食物 鱼、虾、蟹、蛋、牛奶等异性蛋白质。 4.其他 如寒冷、花粉吸入或疫苗注射等。
发病机制
各种有关致敏原仅对少数具有过敏体质的人才容易发生变态反应,以上各种因素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免疫复合物损害小血管,发生广泛的毛细血管炎,甚至坏死性小动脉炎,造成血管壁通渗性和脆性增高,导致皮下组织、黏膜及内脏器官出血及水肿。电镜检查肾小球血管膜有免疫复合物沉着,经免疫荧光证明主要是IgA(少量为IgG及IgM)、C3、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故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与免疫复合物有关。 临床上分为速发型(第Ⅰ型)变态反应和免疫复合物(第Ⅲ型)变态反应两种。 1.速发型变态反应?患者在接受致敏原后,在体内产生大量亲细胞的IgE抗体,其Fc段可与血管周围及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及血液中嗜碱粒...[详细]
临床表现
本病典型表现可累及皮肤、胃肠道、关节及肾脏4个器官,四者可单独出现,也可以1种脏器症状为主合并存在。 多数患者在发病前1~2周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头痛、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皮肤紫癜是最常见临床症状,压之不褪色,多数分布于肢体和臀部,特别在两下肢伸侧更为多见。开始可表现为荨麻疹,随即变为鲜红色紫癜,并逐渐转为暗红色。皮肤淤点和淤斑大小不一,可呈散发存在或融合成片,严重可融合成大疱或发生中央坏死。部分可伴发血管神经性水肿、多形性红斑等皮肤过敏性表现。 小肠过敏性紫癜病例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疼痛轻重不一,伴有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呈绞痛,甚至发生肠套叠、肠梗阻或...[详细]
并发症
小肠过敏性紫癜严重者可发生肠套叠,肠梗阻或穿孔等。
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 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通常均正常,各种止血、凝血试验的结果均正常。 2.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半数患者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3.粪便隐血试验 可呈阳性或强阳性。 4.尿常规 可见红细胞、蛋白、管型。 5.血清抗体检查 血清IgE水平可增高,50%病例血IgA增高。
其他辅助检查
1.B型超声检查 对小肠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有一定帮助,表现为肠壁内渗出,肠壁不对称性低回声性增强等改变。 2.内镜及活检 肠壁可有嗜酸粒细胞浸润。 3.骨髓检查 骨髓检查正常。
诊断
根据发病前的前驱症状,随之出现典型的皮肤紫癜及腹部症状,一般不难诊断本病。
治疗
1.一般治疗 消除可能引起本病的诱因甚为重要,原则上应停止接触任何引起过敏的物质,停用可能引起过敏食物或药物,病灶控制感染,驱除寄生虫。如链球菌感染,其中除并发慢性肾炎者以外,多主张采用对症治疗,尤以控制或消除腹部症状和关节症状为主。应用抗组胺类药物(异丙嗪、赛庚啶等),可减少渗出物。 2.激素治疗 由于皮质激素具有抗过敏、抗炎及减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对腹部症状、皮肤紫癜及关节疼痛等效果良好。适当剂量的皮质激素常可使腹部疼痛在24h内缓解,但如肠道病变已累及组织器官者则效果较差,对肾脏病变者已无明显效果。有人报道认为激素治疗可早期缓解腹部症状,但不影响本病的自然病程。常用为泼尼松...[详细]
预后
本病多呈自限性,一般6周内可自愈,多数预后良好。
预防
积极治疗各种感染灶,禁止食用与本病发生有关的食物及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