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胃肠道蛔虫为全世界常见的寄生虫感染性疾病,人群普遍易感,多发生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常见于儿童,有人估计全世界有12亿人感染蛔虫,患者多表现为腹部不适、腹痛、偏食。蛔虫性急性胰腺炎(ascaris-induced acute pancreatitis)临床上比较少见。发病原因是由于蛔虫进入乏特壶腹或胰管造成胆汁及胰液排出受阻而导致的一系列胰腺的化学性炎症,临床类型常见为急性水肿性胰腺炎,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病因
是由于蛔虫进入乏特壶腹或胰管造成胆汁及胰液排出受阻而导致的一系列胰腺的化学性炎症,临床类型常见为急性水肿性胰腺炎,部分患者可发展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发病机制
胰腺所分泌的消化酶有两种形式,即有活性的消化酶和无活性的消化酶原或前体。前者包括淀粉酶、脂肪酶和核糖核酸酶,后者有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前磷脂酶、前弹性蛋白酶、激肽释放酶原和前羟肽酶等。正常条件下,胰液进入十二指肠后,在肠激酶的作用下被激活,胰蛋白酶原首先被激活,形成胰蛋白酶,胰蛋白酶启动各种酶原活化的级联,活化后的各种消化酶对食物产生消化作用。蛔虫进入胰胆管后使胰液和胆汁流出受阻,胰胆管内压力升高,胰液中各种消化酶被激活,发生胰腺的自身的消化连锁反应,其中起主要作用的为磷脂酶A2、弹性蛋白酶、激肽释放酶、脂肪酶或胰舒血管素和前羟肽酶。磷脂酶A2在少量胆汁参与下分解细胞膜的磷脂,产生溶血磷脂...[详细]
临床表现
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病因、病理类型和是否及时诊断治疗有关,极少数患者可发生猝死。 1.症状 (1)腹痛:几乎所有患者均有腹痛,部位多为上腹部,多向腰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疼痛可表现为钻心样或绞痛,可不变地持续多小时甚至数天,恶心呕吐及体位改变和一般胃肠解痉药物不能缓解腹痛症状,咳嗽、深呼吸可加重腹痛。 (2)恶心呕吐和腹胀:多在起病后出现,表现为呕吐胃内食物与胆汁,有时患者可呕吐蛔虫成虫体,患者多伴有腹胀症状,甚至可出现麻痹性肠梗阻。 (3)发热:患者多有中度以上发热,一般持续3~5天,如果患者体温持续1周以上或体温逐渐升高伴有白细胞升高时,要警惕...[详细]
并发症
分为局部并发症、全身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慢性胰腺炎和糖尿病。局部并发症表现为胰腺脓肿或胰腺囊肿,前者多于病程2~3周出现,表现为高热、腹痛,出现中毒症状和上腹部包块;胰腺囊肿多于病程3~4周形成,可压迫邻近组织引起相应症状。全身并发症常为败血症或二重感染(真菌感染)和消化道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可表现为肾功能、心功能等器官衰竭,亦可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计数 有白细胞增多和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2.淀粉酶测定 正常人血液中有两型淀粉酶即唾液型和胰型,急性胰腺炎时升高的淀粉酶主要为胰型,目前临床所用的快速拭子可抑制血清中唾液型淀粉酶而只测胰型淀粉酶,因而有很高的特异性。血清淀粉酶在起病后6~12h开始上升,48h开始下降,持续几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的5倍可以确诊本病。值得注意的是,血清淀粉酶的高低与患者的病情不一定平行,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淀粉酶可能低于正常或正常,其他的疾病如急性胃肠穿孔、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肠梗阻时血清淀粉酶均可上升,但一般不超过正常的2倍。尿淀粉酶的升高较血清淀粉酶升高时间晚6h左右,且受患者尿量...[详细]
其他辅助检查
1.腹部平片 可排除其他急腹症如穿孔等,亦可发现肠麻痹或诊断麻痹性肠梗阻。 2.腹部B超 B超对胰腺肿大、胰腺脓肿和胰腺假性囊肿有诊断意义,蛔虫堵塞胰管时,胰管内可见实体性平行强光带,后方不伴有声影,实时动态观察多未见光带明显蠕动。 3.CT CT检查由于不受肠腔内气体的影响,可清晰显示胰腺及其周围器官的病变,并可分辨水肿型和坏死型胰腺炎及其严重程度。 4.内镜检查 过去一度将急诊内镜检查列为急性胰腺炎的禁忌证,目前这一观点有所改变,内镜检查可以发现蛔虫体堵塞胰胆管并能给予取出,对老年患者特别是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尤其适用。
诊断
根据患者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加上B超发现胰管内可见条状强回声光带,可作出蛔虫性胰腺炎的诊断。
治疗
1.内科治疗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动态观察腹部体征变化,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必要时重复B超、CT、X线检查;维持患者水电平衡,对于重症患者早期给予营养支持治疗;给予解痉止痛治疗,无麻痹性肠梗阻患者可给予阿托品等,对重症疼痛患者加用哌替啶;同时要减少胰腺的外分泌,临床上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如禁食、胃肠减压、H2受体拮抗药或质子泵抑制药(减少胃酸分泌,同时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文献有报道称,生长抑素如奥曲肽等的使用可抑制各肿原因引起的胰液分泌,减少术后胰瘘等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为预防和控制并发感染可给予抗生素治疗。禁食期间应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另外可给予中医中药治疗。 2.内镜治...[详细]
预后
如果发生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则患者预后危重。
预防
实行粪便无害化,并养成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的好习惯。加强对易感人群的普查,特别在农村,如果发现人群蛔虫等寄生虫感染率超过60%时给予驱虫治疗,可以降低蛔虫型胰腺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