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胆汁性腹膜炎(biliary peritonitis)是胆汁从胆道系统漏入腹腔引起的腹膜炎症,腹腔内仅有胆汁样液体而无腹膜炎体征者为单纯胆汁性腹水。发病原因主要有:黄疸尤其梗阻性黄疸者作肝穿刺,经皮穿刺肝总管造影(PTC),胆道系统外伤性破裂,胆系手术缝合不严密或肝胆手术后胆管引流不畅,肝脓肿破裂,胆道系统肿瘤,胆囊扭转,急性胆囊炎囊壁充血、水肿、组织破坏,胆石嵌顿致局部缺血、坏死。发生破裂等。上述任何原因致之胆汁漏入腹腔,由于胆汁刺激形成化学性腹膜炎,很快继发细菌感染或急性化脓、坏疽性胆囊炎穿孔均形成化学性伴有化脓性腹膜炎。
病因
1.胆汁性腹膜炎是由各种病因导致胆汁直接流入或外渗入腹膜腔内引起急性或慢性继发性腹膜炎。其病因如下: (1)胆囊穿孔,最常可见于: ①急性胆囊炎:胆汁性腹膜炎病因结石性、无结石性和伤寒。 ②外伤:包括穿透性和钝性。 ③肿瘤:胆囊癌、胃或横结肠癌侵犯。 ④穿透性消化性溃疡。 ⑤Crohn病。 ⑥特发性。 ⑦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肝脏/胆道系统损伤,常见于: ①肝脏活检。 ②经皮肝胆道造影术。 ③手术后并发症。 ④T型管移位。...[详细]
发病机制
胆汁性腹膜炎通常是由于无菌的胆汁溢流入腹腔腔内,胆盐的刺激及其化学毒性所致。若胆汁被污染或原发疾病有感染存在时,可致继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最常见感染的细菌有大肠埃希杆菌、链球菌、肠球菌、克雷白肺炎杆菌及脆弱拟杆菌等,细菌含量常>105/ml。
临床表现
胆汁性腹膜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取决于外渗的胆汁是否被局限或扩散于腹膜腔内,是否被细菌污染。而症状变化较大,可表现轻度腹痛,也可表现明显的剧烈腹痛、肠梗阻、腹部包块、发热、少尿和休克等严重症状;可以突然发作,也可缓慢起病。腹痛和腹膜刺激征时可因腹膜受到刺激后,其渗出液迅速积聚而稀释和中和胆盐及其化学毒性,而使症状和体征暂时缓解,尤其是在输液治疗时更为明显。由于胆盐的刺激作用,不仅使腹腔渗出液增加,也伴大量血浆渗入腹腔内。腹部可叩及移动性浊音。腹痛可随着体位的变化,尤其是从垂头仰卧位转变为平卧时,腹痛可以从右上腹部转移到右下腹部。可出现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以上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但应结合...[详细]
并发症
临床上常可出现肠梗阻、腹部包块、发热、少尿和休克等严重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1.病人常有白细胞计数升高,血胆红素和碱性磷酸酶水平升高,有时可能出现血液浓缩现象。 2.腹腔穿刺术 该项检查对胆汁性腹膜炎有诊断意义。腹腔穿刺抽吸液可发现深黄色液体。其胆红素水平常≥102.6μmol/L(6mg/dl)。腹水胆红素/血清胆红素>1.0。
其他辅助检查
在腹腔镜检查、外科手术或尸检时,发现腹膜被胆汁染色的征象是诊断胆汁性腹膜炎的金试验。若从静脉注入131I-四碘四氯荧光素后,从腹水中发现该物质存在有助于诊断病人是否有活动性胆漏。 ERCP或术中胆道造影术时发现造影剂渗入腹腔内,有助于发现胆漏或胆道穿孔的部位。 腹部X线检查是非特异性的,可借此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腹痛。此外CT、超声波、MRI等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腹部包块的鉴别诊断。
诊断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治疗
胆汁性腹膜炎的治疗取决于胆漏部位和速度,及腹水是否有继发感染。 1.一般综合治疗 应积极采取静脉高营养疗法,补充热量、液体、电解质等,以维持血压、尿量。麻痹性肠梗阻时需肠道插管减压。 采用广谱抗生素以预防和治疗继发性感染,尤其应选择对肠道主要细菌有效,在胆汁中浓度高、毒性低的抗生素。目前认为首选头孢类抗生素最为适宜。因其移行到胆道中的浓度较高,在胆汁的浓度顺序为第3代头孢类抗生素>第2代头孢类抗生素>第1代头孢类抗生素。头孢哌酮(先锋必)在胆道中具有较高浓度,且对β-内酰胺酶也较稳定,但对类杆菌作用不明显,若与甲硝唑等配伍使用可取得明显效果。在胆汁中浓度较高的抗生素还...[详细]
预后
参见“急性腹膜炎”。
预防
参见“急性腹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