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肿瘤性心包炎(neoplastic pericarditis)是恶性肿瘤心包转移或原发性心包肿瘤,如间皮瘤所引起。报道肺癌、乳腺癌、白血病、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占80%。近年来肿瘤性心包炎有增多趋势,已成为心包积液最常见原因之一。
病因
1.原发性心包肿瘤 原发性心包恶性肿瘤罕见,以间皮瘤占优势,其次为良性局限性纤维间皮瘤、恶性纤维肉瘤、血管肉瘤、脂肪瘤和脂肪肉瘤、良性和原发性恶性畸胎瘤。原发性心包肿瘤罕见,偶有与先天性疾病,如结节性硬化症并存报道。分泌儿茶酚胺嗜铬细胞瘤,也是罕见的原发性心包肿瘤。在一些艾滋病患者中,由于卡波济肉瘤和心脏淋巴瘤,引起心包膜和心脏恶性肿瘤病例数增多。感染艾滋病病毒早期可出现心脏压塞,必须与化脓性心包炎及心包恶性肿瘤鉴别,以排除这些疾病。 2.心包转移肿瘤 癌肿转移途径有:①纵隔恶性肿瘤扩散和附着到心包。②肿瘤小结由血行或淋巴播散沉积于心包。③肿瘤弥漫性浸润心包。④原发性心包肿瘤,...[详细]
发病机制
累及心包的转移性癌途径有:①恶性纵隔肿瘤广泛附着到心包;②肿瘤小结通过血源性或淋巴播散沉积于心包;③肿瘤浸润弥漫心包;④原发性心包肿瘤心包局部浸润。大多数病人心肌不受累。 肿瘤性心包炎产生血性心包积液,且发展异常迅速,引起急性或亚急性心脏压塞综合征。心包间皮瘤以及肉瘤、黑色素瘤也能侵蚀心室或心包内血管,引起心包扩张和迅速致死的心脏压塞。
临床表现
肿瘤性心包炎无特异性症状,有的患者呼吸困难是最突出的症状,还可有胸痛、咳嗽、肝大等。大多数患者是在出现明显心脏压塞征,如颈静脉怒张、奇脉及低血压等时确诊。心脏听诊心音遥远,心包摩擦音较少听到。
并发症
易出现心脏压塞、缩窄性心包炎等并发症。 1.心脏压塞 肿瘤性心包炎常在数月中迅速恶化,渗液生长迅速,大量心包积液;有时心包肿瘤如肉瘤、间皮瘤和黑色素瘤,能侵蚀心室腔和心包腔内血管,引起急性心包扩张和急性或亚急性心包压塞。 2.缩窄性心包炎 肿瘤性心包炎可引起心包增厚和心包腔内渗液或肿瘤生长把整个心脏包裹,形成缩窄性心包炎。
实验室检查
心包液细菌学检查,有85%病人可检测到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而来的癌细胞或原发性心脏肿瘤细胞,如间皮瘤细胞。
其他辅助检查
1.胸部X线 90%以上有胸腔积液、心脏扩大、纵隔增宽、肺门肿块或偶见心脏阴影轮廓呈不规则结节状。 2.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呈非特异性改变。心动过速、ST-T改变、QRS低电压和偶见心房纤颤。有些病人的心电图呈持续心动过速、心包炎早期心电图表现。当心电图出现房室传导障碍,暗示肿瘤已浸润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 3.心脏超声检查 提示心包积液、可见不规则肿块突入心包。 4.CT及磁共振显像 心包积液和突入心包腔的局限肿块。
诊断
如已知患者有恶性肿瘤而出现心包炎的证据,心包积液大量且生长迅速或为血性渗液,应怀疑有肿瘤性心包炎的可能。如患者全身无原发性恶性肿瘤而仅发现血性心包渗液,同时又能排除其他病因的心包渗液,病情在数月中迅速恶化及渗液生长迅速,每隔数天即可抽取800~1000ml(否则即出现心脏压塞),应怀疑心包间皮瘤。
治疗
肿瘤性心包积液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如有无心脏压塞的临床表现,有无特异性有效的治疗和恶性肿瘤病程的阶段。终末期衰竭病人,通过治疗改变预后是无希望的,在这种情况下,诊断顺序要简化,治疗目的是减轻症状,改善最后数天或数周的生活质量。90%~100%肿瘤性心包炎心脏压塞者,采用心包穿刺留置导管方法抽取心包积液,能有效地缓解相关症状,出现并发症风险低(<2%)。若心脏压塞复发,可在局麻下行剑突下心包切开术,缓解症状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左侧开胸部分心包切开术(开窗术)与剑突下心包切开术相比,无更多的优点,现已少用。 一种经皮球囊心包切开术,对恶性肿瘤心包积液处理是一种有前途的新技术。Z...[详细]
预后
肺癌和乳腺癌是肿瘤性心包炎心脏压塞最常见原因。肿瘤性心包炎自然史根据原发恶性肿瘤疾病类型而决定。两组统计分析,恶性肿瘤心脏压塞经治疗患者的自然史,平均生存4个月,25%生存1年。乳腺癌致肿瘤性心包炎预后明显好于肺癌或其他转移癌性心包炎。Piehler报道肺癌患者的心包炎心脏压塞外科治疗,平均生存期仅3.5个月;相反乳腺癌平均生存9个月,有幸者最长生存5年以上。
预防
1.做好对常见肿瘤的预防工作是从根本上降低肿瘤发生的积极措施。在肿瘤的预防上要做到:①肿瘤的病因学预防: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食用腌制、发霉食物等,有肿瘤家族史的患者尤要注意预防。②对常见肿瘤要开展普查,做到每年1~2次体检,以早期发现肿瘤。 2.对常见肿瘤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到晚期出现并发症难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