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有关本病的命名尚不统一,因仅有个案报道,有的学者归于心脏黏液瘤恶变,有的学者称之为心脏恶性黏液瘤。
病因
心脏黏液瘤是心脏的良性肿瘤,起源于心房内膜,呈息肉状生长,底部有蒂与心内膜相连,使肿瘤突出至心腔内并随体位变化和血流冲击具有一定的活动度。瘤体易破裂,脱落后引起周围动脉栓塞及脏器梗死。心房黏液瘤虽属良性,但切除不彻底,局部可以复发,可破坏血管壁。少数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类患者常并有内分泌系统肿瘤,此时称黏液瘤综合征。极少数患者可发生恶性病变,成为黏液肉瘤。
发病机制
肉眼检查可分为3型: 1.团块型 肿瘤呈实质性肿块,肿瘤有完整包膜或瘤体碎片脱落可引起栓塞。 2.息肉型 肿瘤呈息肉样葡萄串状,外包以内皮细胞层,该肿瘤易碎,脱落后可引起栓塞。 3.混合型 上述二型混和存在。肿瘤生长迅速,邻近组织往往受浸润。镜检下瘤体表面覆以内皮细胞,瘤体内主要为多糖和黏液样基质,内有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多角形细胞,并有成纤维细胞和吞噬细胞成网状散在于疏松结缔组织中,瘤体内尚有微血管伸入和血色素沉着,同时瘤细胞丰富,细胞形态不一,胞核大而染色深且具有核分裂象,瘤细胞可侵入小血管内形成瘤栓。
临床表现
左房恶性黏液瘤的临床表现无特征性,一般可归为三大类。 1.全身症状 由于左房恶性黏液瘤自身的出血、变性、坏死,可引起发热、贫血、乏力、关节痛、荨麻疹、食欲差、体重下降,甚至恶病质。左心房扩大,压迫食道,可使进食受阻。尚有血沉增快、血清蛋白电泳异常(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和C反应阳性。出现症状时抗心肌抗体效价增高,肿瘤切除后效价降低。临床病程进展迅速恶化。 2.栓塞现象 左房恶性黏液瘤的组织疏松、脆弱,其碎片或肿瘤表面的栓子脱落是造成栓塞最常见的原因。左房栓子进入体循环,使脑、肢体和内脏栓塞。由于肿瘤栓子大小不同,故梗死范围差异极大,症状轻重也差异悬殊。轻者仅出现一...[详细]
并发症
本病常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力衰竭、动脉栓塞、心律失常;晚期可并发多脏器衰竭等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1.血沉增快、血清蛋白电泳异常(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和C反应阳性。 2.抗心肌抗体效价增高。
其他辅助检查
1.心电图 无特征性表现,可为正常心电图或出现左房右室肥大和心肌损害的表现。也可有心律失常和ST-T段改变。 2.X线检查 两肺野有不同程度的肺淤血,心界呈轻度至中度增大,酷似二尖瓣病变的表现。 3.心音图 部分病人其杂音强度可随不同体位而改变。 4.超声心动图 对左房恶性黏液瘤有特殊的诊断价值,但不能确定肿瘤的性质。 (1)M型超声心动图:可提示肿瘤的存在但不能明确肿瘤的大小和部位。尤其是可与二尖瓣狭窄鉴别。 (2)二维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到瘤体的全貌(大小),也可观察其切面,了解肿瘤的附着位置和活动度。主要表现为左心房腔增大...[详细]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结合二维超声心动图(IDE)、食道超声心动图、磁共振及病理组织学等检查,诊断可确立。在下列情况下应想到左房恶性黏液瘤的可能: 1.突然或反复发生动脉栓塞,无其他原因可解释,尤其在窦性心律失常病人。 2.难以解释的发作性心慌、气短、咯血或晕厥,尤其体位变化诱发加重或减轻。 3.不明原因的心尖或心底部杂音,而无明确的风湿病史,若杂音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的更有意义。 4.长期发热,血沉增快,类似感染性心内膜炎,而培养阴性或治疗无效。 5.内科治疗难于奏效,迅速恶化的顽固性心衰者。
治疗
1.手术治疗 目前左房恶性黏液瘤均采用低温体外循环下阻断心脏循环的方法,在直视下切除瘤体。正确的心肺转流、精确的手术、良好的心肌保护及术后严格护理,为成功地切除肿瘤提供了保证。手术中主要问题为肿瘤碎片脱落而引起动脉栓塞。因此阻断循环前,不要搬动、挤压心脏,更不宜心内探查。在插管体外循环中,操作宜轻巧。瘤体力争完整取出,如发现破损应彻底冲洗心脏,并吸除所有残存的碎片。 为防止复发,必须切除瘤体附着处部分房间隔或房壁组织,然后进行补片重建术。部分左房恶性黏液瘤因大块心肌受累或已有转移,无手术治疗指征,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作部分切除或切除与危及病人生命有关部分缓解病情。 2....[详细]
预后
左房恶性黏液瘤确诊时,多数已到晚期,术后并发症较多,危险性大,病死率高,远期效果差。
预防
1.左房恶性黏液瘤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甚至有人认为应急诊手术,以免瘤体堵塞瓣口、远处转移或肿瘤脱落造成栓塞而死亡。 2.非特异性症状如发热、血沉快、肺内啰音等,内科治疗仍不能控制时,不是手术禁忌证。如合并感染、心衰一时难以承受手术也应积极治疗,创造手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