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心包转移瘤是指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心包膜的结果,是恶性肿瘤的全身表现之一。
病因
心包转移瘤的原发病变80%为原发性支气管癌、乳腺癌、白血病、霍奇金病及非霍奇金淋巴瘤。较为少见的是胃肠系统肿瘤、卵巢癌、宫颈癌、肉瘤、胸腺癌及黑色素瘤。
发病机制
心包转移瘤的形成通过下述途径: 1.恶性纵隔肿瘤广泛附着到心包。 2.肿瘤小结通过血源或淋巴播散沉积于心包。 3.肿瘤浸润弥漫心包。 4.原发性心包肿瘤心包局部浸润。 心包转移瘤的主要病理过程是肿瘤侵及心包导致血性或浆液性渗出,其发展极为迅速,可产生急性或亚急性心脏压塞。来自于肉瘤、黑色素瘤等的心包转移瘤可侵及心室和心包内血管,导致急性心包扩张和致命性心包填塞。心包增厚与心包渗出可同时并存或单独存在,类似渗出-缩窄性心包炎或缩窄性心包炎的病理改变。
临床表现
1.心包转移瘤主要引起急性渗出性心包炎,但通常是无症状的。大多数仅在尸检中偶然发现。然而,在发达国家中它是急性心包炎的常见原因之一。在某些未被诊断出的恶性肿瘤、白血病等患者,心包填塞可能是最早的表现。 2.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 3.其他常见症状和体征 胸痛、咳嗽、端坐呼吸、肝脏肿大,而心音遥远及心包摩擦音却少见。大多数心包转移瘤患者仅在出现明显心包填塞如颈静脉怒张、奇脉及低血压时才被诊断。 有心包炎的患者,90%胸部X线检查异常,表现为胸腔积液、心脏增大、纵隔增宽、肺门增大等。少数表现为心脏边缘不规则结节影。心电图表现为心包炎的非特异性改变,如心动过速。ST...[详细]
并发症
可有心律失常、心包填塞等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1.细胞学检查 在心包穿刺液中找到肿瘤细胞则对诊断有意义。 2.血清癌胚抗原(CEA)增高。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可能显示心影扩大,心包积液征象;畸胎类瘤在胸片上可见到钙化区。 2.心包腔充气(CO2)对比造影 可能显示心包腔内肿块轮廓。 3.心血管造影 可能显示局限性的心外压迫区。 4.超声心动图检查 超声心动图检查已广泛用于心包疾病诊断。可发现实质性肿块和心包积液,对心包积液尤为敏感。 5.CT检查 最初的CT扫描受到生物学运动的影响,现代CT检查装置克服了上述因素等影响,明显增加了有用的信息。虽然生物运动可能仍对心脏腔室部位的诊断有所影响,但对心包部位的诊断已能相当正确。 6.磁共振检查 磁共振检查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对任何平面...[详细]
诊断
必须全面综合评价才能作出明确诊断。主要基于心包炎症表现及原发肿瘤转移至心包的证据两个方面。临床症状、体征及胸部X线检查可提供心包积液的线索,超声心动图检查是明确心包积液的最简便有效的方法。CT和磁共振成像检查除明确心包积液外还可对附近纵隔及肺部原发肿瘤灶作出诊断。对心包积液患者,85%可通过心包穿刺抽液细胞学检查明确诊断,假阴性不常见。主要见于淋巴瘤,但多次检查可提高阳性率。癌胚抗原(CEA)的检测亦可提供进一步诊断依据。在上述检查阴性的情况下可考虑心包活检。如取材充分,可对90%以上患者明确病因诊断。
治疗
对心包转移性肿瘤能切除者应尽量切除,例如从周围组织蔓延来的肺癌转移,可作肺和心包切除。 1.心包穿刺 为常用的治疗和诊断方法,其作用有:①作诊断研究;②解除心包填塞;③在作心包切除前达到心包减压;④处理大量复发性心包渗液。心包穿刺抽液可由数种途径,最常用的是剑突下径路,如果渗液为局限性者,有时从胸骨旁甚至心尖径路,后两者只有在透视或超声心动图检查引导下进行。心包穿刺的并发症有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破损,甚至猝死。有条件者,心包穿刺时应有血流动力学监测(飘浮导管),心电监护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引导,这样比较安全。 在心包液细胞学检查获得恶性证据后,采用心包腔内滴注化疗药物或硬化剂,...[详细]
预后
取决于原发肿瘤的类型。有人报道平均生存时间是4个月。但25%患者经外科治疗或心包穿刺术可获得1年以上生存率。纵隔肿瘤转移者较肺部及其他转移者预后相对较好。
预防
有效治疗原发肿瘤并早期发现和治疗肿瘤的心包转移是预防心包转移瘤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