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室内传导系统为三分支系统,即右束支、左前分支、左后分支。这三支中任何两支传导阻滞的组合称为双分支传导阻滞,简称双分支阻滞(bifascicular block)。其中最常见的是右束支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其次是右束支阻滞伴左后分支阻滞,以及左前分支阻滞伴左后分支阻滞(亦称分支型左束支传导阻滞)。近年来认为室内传导系统为四分支系统,除上述三分支外,还有左束支中隔支。左中隔支和三分支中任何一支传导阻滞的组合,也应属于双分支阻滞,但是极少见。
病因
1.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常见病因 冠心病,发生率高达40%~60%,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5%~7%。北京地区报告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占23.8%。高血压性心脏病有20%~25%,由于主动脉瓣纤维钙化可影响这类双分支,故阻滞的发生率亦较高。Lev′s病和Lenègre′s病的发生率为23%。此外,还可见于心肌病、心内膜垫缺损、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心脏外科手术后(如二尖瓣换瓣术后、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等)。 2.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后分支阻滞 其病因与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相似,主要见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在前壁心肌梗死并发束支传导阻滞中,北京地区...[详细]
发病机制
1.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 右束支与左前分支均在室间隔前区,两者非常接近,均接受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供血。所以,如果室间隔前半部和左心室前壁有病变时,极易累及并使右束支和左前分支同时受损。病理特点多为该处心肌纤维化、退行性变或坏死。 2.右束支合并左后分支阻滞 由于右束支与左后分支在解剖位置上不如右束支与左前分支那样接近而是相距较远,此外,左后分支是双重性供血,本身受损的机会较少,所以右束支与左后分支同时受损伤的机会亦很少,故其发生率远比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少,是一种少见的双分支阻滞。但是一旦出现,则提示心肌和(或)传导系统受损广泛而严重。
临床表现
1.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 本身并无明显症状,但当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可能会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猝死等。由于多伴器质性心脏病,所以可出现原发病症状。 2.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后分支阻滞 本身无明显症状,如发展为高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即可出现后者所致的症状。此外主要是原发疾病的症状。
并发症
当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及猝死等严重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可出现原发疾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改变。
诊断
根据相关临床表现及心电图、心电向量特点诊断。
治疗
双分支传导阻滞是器质性心脏病引起的、预后严重的一类心律失常。治疗原则为: 1.针对原发病积极处理。 2.对双分支阻滞本身无特殊处理,主要是适时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有症状的双分支传导阻滞在下列情况时需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 (1)H-V间期>100ms。 (2)希氏束阻滞伴希氏束波分裂。 (3)心房调搏出现希氏束远端阻滞。 (4)静注普鲁卡因胺后出现合并左束支末端阻滞或H-V间期>80~100 (5)H-V间期延长,反复发生晕厥,心内程序刺激未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者。 (6)外科手术引起的右束支阻滞合并...[详细]
预后
双分支传导阻滞发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很高,其是否能进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取决于原发心脏病的性质和病程进展速度。 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是发生双侧束支主干阻滞(双侧束支阻滞)的重要过渡阶段。约50%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是由右束支阻滞合并左前分支阻滞发展而来的。但如无严重心脏病变者病程进展缓慢,则发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也相对地少,发生率为10%~16%。冠心病患者合并有右束支阻滞伴左前分支阻滞时,如V1导联有深的Q波,Ⅱ、Ⅲ导联有很深的S波,或H-V间期>75ms,很容易发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预后不良,易发生晕厥、猝死等。急性心肌梗死时,这类患者有13%~46%发生三度房室...[详细]
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病,及时控制、消除原因和诱因是预防发生本病的关键。 2.如对药物反应差,需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以防心脑综合征的发生。 3.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志舒畅,劳逸有度,避外邪。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