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β受体亢进症是机体内源性儿茶酚胺分泌正常而β-受体对其刺激过度敏感致使心率增快、心缩力增强和心输出量增多等心功能亢进状态,且对β-受体阻滞药治疗效果良好。其临床名称颇多,如β-受体过敏症、心脏β-受体亢进综合征、特发性高动力心脏综合征、特发性高动力循环状态、β-受体反应性亢进状态、交感神经β-受体亢进综合征、Fmhlich心动过速综合征等。
病因
病因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主要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导致自主(植物)神经的失衡,在过劳、高度紧张、精神创伤等应激情况下诱发起病。
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现认为与心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或交感神经刺激的反应过度敏感有关。研究证实,患者的血、尿中儿茶酚胺含量正常,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心动过速及高血压等症状和高心搏量状态加剧,给β受体阻滞药后则症状、高心搏量很快改善,因此,说明了并非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而是心脏β受体对儿茶酚胺或交感神经刺激的反应增强或过度敏感所致。 2.病理生理 心排量取决于心率与心搏量,后者又取决于心肌收缩力、心脏前负荷(静脉回心血量、心室扩张度)和心脏后负荷(外周血管阻力),并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血中儿茶酚胺与乙酰胆碱浓度和体温等因素调节。正常人在上述因素协调下,静息时心排量恒定,成人心脏指数为2.6~4...[详细]
临床表现
本症各年龄均可发病,年龄分布7~80岁,80%在20~40岁之间,女性多于男性,为3∶1~6∶1,病前大多有明显精神因素,如过劳、高度紧张、精神创伤、病后等,也有部分医源性,少数无诱因。 症状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心血管及精神神经系统症状,以胸闷、心悸、头晕、乏力,心前区疼痛最多见,胸痛持续时间长,多为刺痛,其次低热、多汗、失眠、四肢发麻,自觉气短、气不够用,叹气后舒服,少数有短暂“晕厥”,咽部阻塞感。当站立、紧张激动时加重,卧位、恶心、呕吐减轻,劳累后轻度气急,但工作一般不受影响,若出现心力衰竭会有端坐呼吸。 体征方面有焦虑,但多数外观状态尚好。心率静息时多达90~100...[详细]
并发症
严重病侧可出现心力衰竭。
实验室检查
约半数病人基础代谢率偏高,糖耐量减低。
其他辅助检查
1.心电图 窦性心动过速、可有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部分病人有左心室高电压,右房负荷加重,P波形态高尖,电轴右移,V1呈rSr′、Rs型,Ⅱ、Ⅲ、aVF导联常有ST压低,T波低平、双相或倒置,也可出现在Ⅰ、aVL导联,站立时以上变化更加显著或出现率增加,服用普萘洛尔后恢复正常,且这种立卧位变化也消失。有时T波变动大,隔数日即恢复正常。 2.心电图运动试验 可有阳性结果。 3.X线检查 心影多正常,病程长者会有心影扩大,肺野血管纹理可增加。 4.超声心动图 部分可有右室及右室流出道增大、增宽。 5.其他检查 (1)异丙肾上腺素试验:静滴异丙...[详细]
诊断
典型症状诊断不难,凡年轻人心悸、胸闷、心率增快、焦虑不安,服用β受体阻滞药后症状消失,可考虑本症,异丙肾上腺素、普萘洛尔试验阳性,有助诊断。Frohlieh和阿部久雄提出的诊断标准有一定参考意义: 1.具有心悸等循环系统及焦虑不安等精神系统症状,并排除器质性心脏血管疾病。 2.安静时心率达90/min以上,站立、运动及精神刺激等常使心动过速加剧。 3.多次心搏量测定,至少一次超逾正常范围。 4.给予少量普萘洛尔后症状及血流动力学可显著改善。 符合上述四项即可诊断,对可疑病人可行异丙肾上腺素试验,如输注后心率及心搏量显著增加,予普萘洛尔...[详细]
治疗
1.首先要让患者认识本病的病因和本质 解除不必要顾虑,了解精神因素的影响及病程有反复发作倾向,使患者做好充分思想准备,与医生合作,为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2.长期休息无必要,但避免精神刺激。 3.药物治疗 β受体阻滞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种类较多,以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最常用。普萘洛尔不仅对抗心脏β受体兴奋效应,改善血流动力学的高动力循环状态,而且大剂量时具有抗焦虑作用,剂量10~20mg,个别30mg,3次/d。美托洛尔50~100mg,2次/d。应用1~2周症状迅速好转,用药持续到症状完全消失,疗程至少2个月,不要立即停药,否则容易复发。国外Frohlich认为疗...[详细]
预后
病程冗长,数周数月不等,长者可达10年以上,都有反复发作的倾向,但再次用β受体阻滞药又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长期随访中,大多数心动过速、高血压、高心搏出量和心电图异常消退,预后良好,少数可发展至心力衰竭。
预防
及时正确的诊断β受体亢进综合征是非常重要的, 1.及时确诊给予正确处理是完全可以治愈,恢复健康。 2.及时确诊免得误认为冠心病,心肌炎等,可及时减轻患者精神负担。 3.β受体亢进综合征如与器质性心脏病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并存时及时治愈β受体亢进综合征,可减少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