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脚气性心脏病(beriberi heart disease)为维生素B1(硫胺素)严重且长时间缺乏而引起的一种高排量型心脏病。周围动脉阻力降低、心排血量增加为其特征性改变。 维生素B1存在于米、麦、豆、肉类多种食品中,米、麦外胚层和胚体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维生素B1进入人体后与Mg2+作用生成焦磷酸硫胺素(TPP),TPP是丙酮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的辅酶,TPP还是转酮醇酶辅酶,故与糖代谢关系密切。此外,维生素B1对神经传导有直接作用,神经传导的启动与焦磷酸硫胺素水解有关。 由于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脚气病并伴有心脏损害称为脚气性心脏病。脚气病(beriber...[详细]
病因
维生素B1缺乏是脚气性心脏病的病因,常见于:①长期食用精白米或米饭洗蒸不当者;②慢性胃肠炎吸收不良者;③长期营养缺乏者;④慢性消耗性疾病者;⑤慢性酒精中毒者。
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维生素B1转变为TPP后,作为辅酶参与丙酮酸脱氢和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过程。维生素B1缺乏减少丙酮酸转化为乙酰辅酶A,减少α-酮戊二酸转化为琥珀酸辅酶A,最终损伤糖的氧化磷酸化过程,使高能磷酸盐生成减少,造成神经系统和心肌能量供应不足。 湿性脚气病表现为高心排血量心力衰竭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交感神经受损和血中丙酮酸、乳酸含量增加导致周围动脉扩张有关。周围血管阻力下降,血循环加速,回心血量增加,使心排血量增加。同时,导致动静脉分流增加,动静脉血氧差值减小。 2.病理 维生素B1缺乏常罹及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以神经系统病变为主,无充血性心力衰竭者称为干...[详细]
临床表现
1.干性脚气病 表现为上升性对称性周围神经炎,感觉和运动障碍,肌力下降,肌肉酸痛尤以腓肠肌为著,部分病例发生足垂症及趾垂症,行走时呈跨阈步态。脑神经中迷走神经受损最为严重,其次为视神经、动眼神经、展神经和前庭蜗神经。重症病例可见出血性上部脑灰质炎综合征或脑性脚气病(Wernicke脑病),表现为眼球震颤、健忘、定向障碍、共济失调、精神错乱、意识障碍、谵妄和昏迷。还可与Korsakoff综合征并存,有严重的记忆和定向功能障碍。 2.湿性脚气病 表现为软弱、疲劳、心悸、气急。因右心衰竭和水钠潴留病人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尿少及周围性水肿。体检阳性体征多为体循环静脉压高的表现。脉率快...[详细]
并发症
可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但较少见。
实验室检查
1.测定全血或红细胞转酮醇酶(transketolase)活性,是诊断维生素B1缺乏较为可靠的指标。若给予硫胺二磷酸盐后该酶活性增加15%,则提示体内维生素B1缺乏。 2.维生素B1缺乏病人血丙酮酸含量(正常值57~125μmol/L)和乳酸浓度升高。
其他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 病人心电图可正常也可异常,但无特异性改变。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QRS波低电压,T波倒置,电轴右偏。晚期Q-T间期延长。 2.胸部X线检查 常可见心脏扩大,肺淤血和胸腔积液。 3.心导管检查 常表现为右心房压升高,肺嵌顿压升高,心排血量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在疾病早期正常,至疾病晚期下降。周围血管阻力下降,循环时间缩短,动静脉氧差减小。
诊断
摄入缺乏维生素B1饮食3个月以上,或有长期腹泻、酗酒、服用利尿药及透析病人,短期内出现心脏扩大、体循环静脉压升高、水肿,无其他心脏病证据者应疑及本病。可同时伴有或不伴有周围神经炎和糙皮病。血转酮醇酶活性下降。补充维生素B1后心脏缩小,水肿消失,血转酮醇酶活性上升,则进一步确诊为本病。
治疗
维生素B1缺乏症一旦诊断成立或疑及本病即应给予治疗。除改善饮食营养外,推荐口服维生素B1 10mg,3次/d;同时给予治疗剂量的烟酸、维生素B2、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湿性脚气病应肌内注射维生素B1 50mg,2次/d,连续7~10天,以后改为口服。湿性脚气病经维生素B1治疗后心脏迅速缩小,外周血管阻力恢复,血压回升,心率减慢,尿量增加。
预后
诊断明确后,若能积极治疗,预后较好;若误诊、治疗不及时,可发生猝死或死于进展性心力衰竭。
预防
1.多食用糙米,或添加硫胺素的大米。 2.避免过量摄入含碳酸盐的饮料,且不宜在夏季从事剧烈活动。 3.避免长期使用利尿药治疗。 4.采用烘烤或煮沸方式处理含硫胺素酶的食品,如蟹和鱼类。